本报记者 宁惠 通讯员 郑龙腾
“六月采茶忙,勤劳奔小康……”在永定区茅岩河镇大米界村的莓茶园,漫山遍野的莓茶长势喜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谁能想到,眼前600多亩茶园昔日曾因开采矿石,导致地表裸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该区三家馆乡的云盘塔村,因开采条石而遭到破坏的30亩土地重新披上绿装,呈现出一幅“绿水绕青山、鸟鸣翠叶间”的美丽画面。而这些只是永定区大力建设“生态永定”的缩影。近年来,永定区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矿山,关石场,兴青山,才有了如今“生态环境前后两重天”之变。
永定区位于张家界市中心区,随着城市的发展,砂石需求量增大,开山采石一方面保障了市政建设需要,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永久的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茅岩河镇大米界村周边铁矿储量丰富,政府为了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对当地铁矿进行规划发证,开启了大米界铁矿长达32年的开采、发展阶段,2015年大米界铁矿矿权因为环境保护问题陆续补偿退出。2015-2017年,部分中小企业和当地村民受利益驱使,通过违法违规手段私自偷矿盗采大米界废弃矿区内残存的铁矿,经二次粗加工后,再出售给各水泥厂,从而谋取高额利润。偷矿行为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交通安全,也引发了当地居民和盗采施工人员的矛盾。
以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永定区委区政府思路明确:必须实现砂石土矿业绿色发展,严格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全面修复矿山。2018年7月开始,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张家界市永定区矿山整顿关闭及保留工作方案》和《张家界市永定区矿山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以城区周边、河流两岸、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旅游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矿山整治为重点,采取绿化种植、生物修复等措施对采矿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针对重点地区和部位,安排专人进行调查核实,针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周密的部署,迅速成立非法开采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项行动工作研究推进协调会,组织茅岩河镇、自然资源部门、应急局多次开展巡查工作。针对发现的茅岩河镇大米界非法开采行为,该区前后开展了十多次联合执法行动,拆除挖机电路板12块、拆除挖机电瓶24对,设置道路限行水泥墩4处,基本打停了该区域的非法开采。同时,完成了湖南省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和湖南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举一反三”自查问题整改销号任务,注销了不符合产能政策和“三区两线”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共12家矿山采矿许可证;督促矿山业主限期完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
2020年,永定区再次重拳出击,对罗塔坪乡、茅岩河镇开展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对巡查发现的罗塔坪三处收售盗采铁矿的加工场进行了全面的拆除。对茅岩河镇非法收售盗采铁矿的汇金矿业选矿场生产线进行了拆除,查封来源不明铁矿资源约5000吨,并就来源不明铁矿相关情况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对大米界矿区(原金鑫峰矿区)、三家馆罗新春铁矿加工场和周边共计4处堆矿场进行了封存,并设置了警戒线1500米和警示牌14块,由属地政府安排专人对铁矿动向进行24小时蹲班值守。
一次次专项行动,一批批打击处置,换回了永定区打非治违的可喜成效,更彰显了永定区委区政府铁腕治理的信心和决心。
开采企业逐步退出后,生态修复、景观还原逐步开展。通过不懈的努力,永定区自然资源局在2018年中旬从省市争取到了一批土地增减挂和土地整理项目,优先投放在大米界周边矿区,扶持当地村组组建集体经济建设组织,规划并实施了成片的莓茶生态基地建设,对大米界铁矿附近总共800亩矿山开采、盗采遗留场所生态修复了近600余亩,将旧貌换了新颜。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130多个,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以上,大米界村贫困户依托项目实现整体脱贫,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0多元。2019年以来,该区还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土地整理、产业项目、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大力实施复垦复绿,截至目前,已复垦复绿占开采总面积的75%。2021年,该区还将完成生态修复160亩。
“保持定力抓整改,实现生态环境大改善,群众获得感持续增长……”永定区拿实招出重拳为群众留住了酣然入梦的家园,留住了繁星闪烁的蓝天,留住了鸟语花香的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