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法则,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斯认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理论对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但万事理相通,本篇则要从成长教育的角度,去思索路径依赖法则给我们带来的现实启示。具体说来,在孩子们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们几乎每一个亲历者都会面对两种“不愿归”的路径依赖性,不客气地说,其“物理惯性”的韧度都是需要一定的“力”去“切”断的。
一是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生活习惯与生活技能的“不愿归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早已不再是戏谑之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早已不再是古文里的讽喻。这是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物理惯性”俨然已经成为理所当然,孩子们就认为打扫卫生忙家务之类的事压根就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懂事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读书就是乖孩子,做家务有什么必要吗?
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一部分年轻父母的思维导图中,孩子就应该惟读书是要务。成绩好了其他都无所谓,就如同老辈人的”一白遮百丑”的奇葩审美观一样异曲同工。更何况中考、高考又不考做家务……应该说,在成长教育这个规模弘大的人生工程中,成长中的孩子一直就是教育的客体,而父母一直处在施教的主体角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盼望孩子长大又不愿意孩子长大直至离开,期待孩子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这都是属于家长的路径依赖性。
孩子们因此而水到渠成地在生活上形成了对父母的路径依赖,父母们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双肩扛山的物理惯性,但孩子们终究是要长大成人的,他们终究要进入社会,面对现实,直至要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技能与生存本领都不具备,将来又如何从容地面对崭新的世界?
需要补充的是还有一种依赖,即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这种依赖往往会有一个”正当防卫”的理由:查资料,查做不到的题。事实上这些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一句话,一个上课集中精力听讲的学生是不需要课后用手机处理作业的,这种隐患不仅在于让孩子懒于思考,更是直接打碎了对手机游戏或网上聊天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