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和即中和。中医内和观指脏腑、气血、阴阳调和。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并将之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中。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为和谐之态。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应是长而不偏盛,消而不偏衰,即内和之态。若超过了这一限度,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是为异常的消长变化,即内失和,则生疾病。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增长或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从五脏六腑功能谈内和:脏腑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则为内和之态,反之则为失和为内不和。如若某脏腑内不和,则株连其他脏腑,使之阴阳失和。
脏和腑的生理功能必须平衡和谐,藏和泄才能有内和之度。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首先是整体统一,在这种状态中完成着每个脏腑各自的生化收藏出入。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在《内经》主要是以五行生克乘侮来阐明。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相生分别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分别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与否,要取决于三焦的气机正常,三焦气机正常同时又依赖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
从治疗疾病求中和:和则生万物,不和则害万物。百病生于气。因为气具有恒温性、运动性、穿透性、控摄性、记忆性,而中医治病要依温度、压力、速度、时间,要动、要行、要和。要行中有和,和寓行中,而达和生万物。和而原,和而寿。中州者,脾胃也。脾胃正常则气机升降正常;升降正常则人身之诸气则动则行,水液则运,气血则生,人身之诸气的升降要和,要有升有降有度。中和还要达到出入平衡。出指二便、汗,入指摄入食物。要求随年龄的不同,疾病的不同,季节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有相应的饮食、生活习惯,二便和汗的排出有数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