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1月31日

嘱 托

——记来我市帮教助学老干部何于班

本报记者 易善任

“21年前,为了一个嘱托,为了山区教育,他退休后放弃北京安逸生活,与老伴一起来到张家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书育人,捐资助学,一直到现在。”友人的介绍,让我对何于班敬意陡生,早想谋求见一面。

1月8日,在市中心城区且住岗何老的住所,见到了他和老伴,两位慈眉善目、精神矍铄的老人,何老81岁,老伴陆如华79岁。

年逾八旬的何老,耳聪目明,说话爽朗,思路清晰,行动利索。

一见面,谈及来张家界,他高兴地打开话茬,一段长达21年帮教助学的岁月穿越而来。

12岁从军,13岁与父初相见

谈正题之前,先认识何老和他的父亲。

何老的父亲何武坦,永顺县首车乡人,1932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仅差半年毕业的他弃医从军,在徐特立的介绍下,1938年1月奔赴延安,成为一名八路军军医,改名向进。1949年上海解放,时任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毅和副主任粟裕委任他为军代表,接受国民党的军医机构,并组建第二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

1938年5月,何于班出生。父亲北上抗日时,他还在母亲腹中,6岁时,母亲病逝。他一直跟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生活。这期间,他小学毕业,父亲音讯全无。

1950年元旦,驻永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1师官兵与当地百姓共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元旦,年仅12岁的何于班参与其中。不久,师部迁保靖,当地许多青年参军入伍,他也跟随大部队走。当时新兵有1000多人,在花垣编成7个中队,他被编入第7中队。由于年纪小,不能带枪,他成为驻龙山421团宣传队的一名文艺兵。

1950年夏,伯伯何武勘从武汉传来好消息,与父亲取得联系。1951年除夕夜,何于班到上海与父亲初次见面。从此,他留在上海,先后就读江湾中学、上海中学。1956年,18岁的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系气象专业。在此,认识了晚两年入学的同系同专业、后来成为其爱人的陆如华。

大学毕业后,何于班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研究所,陆如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局(后任中央气象台副台长),从事气象预报及气象研究工作。1988年,他调至总参谋部大气环境研究所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家乡建大学,你要出把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庸走出深闺,旅游兴起,时任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领导拟在大庸建一个机场,一所大学,希望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李昌(永顺县塔卧镇人)调研后促成此事。经实地考察调研,李昌写出《关于尽快改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贫穷落后状况的意见》上报。建机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准入;建大学,为湘西发展培养亟需的旅游、农业和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

李昌的建议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一校一机场很快立项获批。李昌担任第一任武陵大学发展董事会董事长。1985年11月,武陵大学开建,1988年,武陵大学招生,1995年更名为武陵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并入吉首大学,成为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

武陵大学筹办期间,李昌找到何于班说:“家乡建大学,你要出把力。”并让他出任武陵大学发展董事会副秘书长。当时他回复:“退休后,一定去。”老领导的嘱托,一直藏在他的心底。1993年,他和老伴专程来到大庸,住了一周,考察武陵大学。

“刚来时,南庄坪、且住岗、西溪坪、官黎坪等地都是农田,大庸桥、观音大桥未建,市中心城区就一路两桥。武陵高专只有一栋教学楼,办学条件简陋。”1998年,何于班一退休,立马来到武陵高等专科学校,搞调研,提建议,完善学校相关工作。翌年,开始任教,教数学、计算机编程和概率统计学。2000年,老伴陆如华退休后,也来到学校任教,教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和大气科学。他俩在学校教书,不拿工资,只拿一些生活补助。

因一个嘱托,何于班、陆如华夫妇,一个军级干部、一个厅级干部,在武陵高等专科学校(现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任教10年,为学校的发展倾尽了心力,为张家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老八路奖学金”,你要接着办

家乡穷,教育底子薄,何于班、陆如华夫妇退休后帮助家乡发展教育的事迹打动了外甥女尹承茜。2007年,她在上海发动企业家为永定区合作桥中心小学捐赠了650套课桌椅,150套高低铁床,以及办公桌、资料柜、会议桌等,价值达40多万元。随后,何于班夫妇个人为该校教师捐赠了27套教师办公桌椅。

“对家乡山区的孩子,要鼓励、帮助,我也参加一份。”2008年,何于班到上海探望父亲,告诉了他们在家乡资助教育而开展的公益活动。时年93岁的老父亲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他也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点力。2009年秋,由他父亲捐赠并命名的“老八路奖学金”落户合作桥乡中心小学,从他父亲工资中每年拿出5000元,每年奖励50名学生。

“我不在了,‘老八路奖学金’你接着办。”2014年,近百岁高龄的父亲弥留之际,嘱托何于班。他牢记父亲的话。如今,“奖学金”已开设10年。不仅如此,从2019年起,他决定在永定区枫香岗中心小学也开设“老八路奖学金”,每年奖金6000元。

“帮贫困生一把,改变他们的人生,很有意义。”10多年来,何于班夫妇先后资助了数十名贫困学生。一名益阳学生,计算机学得相当好,因家庭条件有限,大专毕业后想参加工作,何于班鼓励她深造,不仅在专业上帮助她学习,还资助2万多元,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公费研究生,现在北京工作;一名沅江市学生,大学最后一年,父亲离世,家里失去经济来源。他俩夫妇知道后,拿出5000元,让她顺利完成学业,现在上海工作;一名永顺泽家湖学生,考上湖南师范大学,交不起学费,他俩夫妇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现已读大二;一名合作桥学生,是第一届“老八路奖学金”获得者,考上高中后,无钱交学费,他俩夫妇每学期资助4000元学费,直至她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名枫香岗学生,到市一中读高三,家庭困难,连生活费都欠缺,他俩夫妇每月帮助500元生活费,等考上大学后继续帮。采访时,记者帮他算了一笔账:近年来,他俩夫妇已捐助贫困学生10多万元,目前还在帮扶的有两名学生和两个“老八路奖学金”,每年助学资金超3万元。

离开大学讲堂,何于班闲不住,在家里免费辅导学生,教授“趣味数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只要你想学,接受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可以上门求学,不收任何费用。现在每周都有不同教育阶段的十多名学生到他家里补习、求教。同时,他从2018年国庆节开始,每周五到枫香岗中学免费讲授“趣味数学”课,风雨无阻。

“‘老八路奖学金’、免费教授‘趣味数学’、帮扶贫困学子,这三件事,会一直坚持下去,只到我离开这个世界。”谈及今后的帮教助学计划,何于班紧握住老伴陆如华的手,爽朗地笑着。

--> 2019-01-31 ——记来我市帮教助学老干部何于班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2366.html 1 嘱 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