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抗
春节临近,一些党员干部虽然按点上下班,表面上忙忙碌碌,但心早已经飞了,工作中小误差频频,这些“隐性懈怠”是当前应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大家对节日期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提前进入“春节状态”,实为不妥。春节是集中体现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时期,是最考验服务人民群众水平的节点。办理事项多,办理人员集中,压力大,易产生急躁情绪。越是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越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办好民生实事,下大气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隐性懈怠”实质上是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担当不强、担当不够的反映,是一种不良习气。究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生理状态上看,假期将至,人的身体和情绪已提前进入休假状态,而意识上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仍在学习和工作,这样导致人的身体状态和认知会出现偏差。二是从心理状态上看,在机构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少数人秉持“洗多碗的容易打碎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得过且过,随意懈怠,用不作为来逃避有可能的问责。三是从意识状态上看,有的奉行“我的地盘我作主”,我行我素,视纪律为“松紧带”,本位主义、利已主义思想严重。
功崇惟志。党员干部肩上承担着重大责任使命。特别是在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中,更需要扎扎实实干好每一项工作,做到不漂浮、不虚华、不浮躁,从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做起。敢于同不良风气做斗争,实字当头,实字落地,不耍“花拳绣腿”的“假功夫”,不搞“清清秀秀”的“面子工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去赢得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