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向南驱车120千米,就进入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站。围墙之内,9座乳白色的圆形核岛依山临海,错落矗立在墨绿的山间,其内进行核反应正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它们被形象地称为“安全壳”,包裹着核电站的“能量心脏”和“辐射源头”,不仅可以确保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不会逸入环境,还能够承受地震、飓风和飞机撞坠的冲击。
核电站与核能密不可分。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开创了一个核能的时代。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机组在苏联投入运行,核能由此进入人类的生活。
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核能有些像马戏团里的猛兽,听话时让人感到其乐无穷,一旦失控则后果不堪设想。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但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今,随着核电技术的持续改进,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已经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核反应堆的运行和核废料的处置是有严格标准的,排放到环境里的放射性物质非常低微,甚至比煤电厂还要少得多。一座百万伏级电厂周围的居民,一年受到的辐射量只有0.01毫希,相当于吸一支烟的辐射量。何况,在核电站与居民区之间,还要严格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核电站建在哪里,都不会对公众安全产生威胁。
(来源: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