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华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谁还没有个脾气呀?没脾气的就不是人!”这话其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其实,现实生活中,情绪就像空气一样来来去去,会如此起伏不定,是有它内在深层的原因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在对眼前事物的看法,这会决定人的感觉,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觉得很开心,有的人会觉得不舒服,有的人会觉得生气,这都和当下对事物的看法有关系。这个看法通常和过去的成长经验有关,我们都会根据过去成长经验形成的想法、看法,建构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世界和领域。它是企图和动机的一部分,通常是为了强化其他诉求。想要达成某一方面自己的诉求,那个诉求没有被接受,情绪就产生了。
而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围中,长辈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一个未成年孩子的情绪养成习惯,甚至会改变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表达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其实与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格局是异曲同工的。当情绪用于表达时,和谐、愉悦与幸福便会油然而生;当情绪用于发泄时,痛苦、悲剧甚至灾难便会不期而至。家庭关系,其实是发挥领袖精神的最小单位,所以父亲的范本作用与领袖精神会给孩子的情绪培养、气质培养、气场培养带来什么样的方向与能量,甚至给家庭的情绪培养、气质培养、气场培养带来什么样的方向与能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唠唠叨叨磨磨唧唧的父亲会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绪?一个痞话连篇暴跳如雷的父亲会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绪?一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父亲会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绪?一个逻辑清晰有条有理的父亲会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绪?
同样,这样的父亲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培养什么样的情绪?同样这样的母亲会给孩子、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培养什么样的情绪?
汉末的孔融让梨与唐初的玄武门之变,一个是传承谦让与和谐的典范;一个是手足相残血光漫天的另类经典。为什么会这样?前者尚可理解,而后者或许就是被谋略与霸业的本质所掩蔽掉了问题的根源:情绪培养缺乏了最初的家庭的传感,悲剧的诞生便必然并理所当然了。
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一对好的父母亲最应该懂得在孩子们面前去建立自己的威信,不是在于自己威权的手段有多犀利有多严谨,而是在于懂得以怎样的情绪去引导孩子们看见目标与期望,去了解受教的重要性,以怎样的情绪去分析生活中的细节使其了解轻重缓急,看见欲达成目标的可预测性,给予建议并提供适当的方法作为参考,同时将选择权交予孩子们,参予他们去体会过程与结果,又以怎样的情绪去帮助它们藉由结果学会检视过程,避免在下一次的选择中重蹈覆辙,避免情绪化处理学习与生活,从而避免孩子养成情绪化习惯,避免孩子的情绪化行为贻害自己,危害他人,祸患社会。这个话题,我们下一期将会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