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廖兆文
二十多年前,彭毅搭上一辆绿皮火车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他说火车在哪儿停他就在哪儿下。那辆火车在株洲停靠了,从此,彭毅便和株洲结下了不解之缘。
缘起
1973年,彭毅出生于桑植县空壳树的一个“艺人”家庭。爷爷多才多艺,能说会唱,能写会画。在彭毅印象中,爷爷写得一手好小楷,画得一笔好画。
初中毕业后,彭毅考上了凤凰美术职业中专。当时的凤凰美术职业中专由黄永玉先生担任名誉校长,艺术氛围浓厚,学生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周边村寨和十几公里之外的凤凰县城写生。多年以后,凤凰那些亭台楼阁、奇人趣事依旧出现在彭毅作品中。
1994年,向往自由的彭毅漂泊到株洲,进入一家装饰公司。但是这家在90年代业务量就达到近千万的公司,却因为老板的花天酒地、挥霍无度而每况愈下。彭毅看不到未来,辞掉了工作。辞职后的彭毅,贩卖过腊肉、板栗和辣椒,也曾自己创业做过事,但所有的折腾只是证明他不是经商的料。回到绘画原点的彭毅开始更加疯狂的磨练自己的绘画语言,他骑着摩托车、自行车跑遍了株洲的大街小巷,跑遍了株洲城郊的田园山村。1997年,彭毅的作品在庆香港回归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他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
破执
时间转眼到了2000年。迈进新千禧年的彭毅陷入迷茫,就像保罗·高更的那幅名画一样,彭毅艰苦的思索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毕加索、梵高和齐百石、黄宾虹等诸多大师的作品到底谁更好?艺术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其精髓所在又是什么?自己的作品到底又该如何表达?一时间,彭毅心头千头万绪,此起彼伏,整整一年时间,他都深陷怪圈无法自拔。
(下转4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