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正波
仔细阅读由著名作家张抗抗撰写的力作《把灯光调亮》,掩卷而思,作家叙述了小说主人公卢娜从生意兴隆走向萧条的开书店的历程。卢娜代表当今所有民营书店老板,在物欲横流、资讯发达的今天,真正看书的与日俱少,绝大部分读者沉浸在网络和微信之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时代不同了,读者阅读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再说网店风起云涌,一部分读者在家通过微店手指动几下就可购得心仪的书,价格相比书店不知要实惠许多。自然实体书店就好比昔日黄花了。
小说的主人公卢娜是一个平常的小城女子,白天卖书晚上做梦,她是个爱书的人,书是她第二条生命,没有书相伴,日子会过得艰难,但书店生存现状并不乐观,不足以维持生存所需,最后迫于压力想放弃继续开书店的想法。她有自家的房产可以租给别人或自己经营其它生意也比开书店赚钱得多。她离不开书,离不开醉人的书香。最终她想让书店继续存在下去。正如卢娜的老公对她说: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在这个唯物质至上的时代,书店和卖书人那种相依相存的困境,隐现了"精神生命"和世俗生命"。小说以卢娜开书店这一主题,不仅仅就书店论事而是很客观地阐述:如何在世态的改变中,坚守自已的梦想。同时,作者的笔墨不仅仅是关注现实,更是关注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作者的叙事手法不追求离奇,而是通过卢娜一系列购书卖书的生活剪影娓娓道来不惊不险,从日常琐事中刻画卢娜的心理活动,也刻画了书店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日趋退场的必然结果。也许终有一天纸质书籍将被电子书所替代,纸质书会暗然退场。
但我宁愿相信这种想法是多余的。纸质的优越性仍然会长期存在,依旧会有一大层读者不会放弃,独在书房随意抽下一本便可阅读且不像电子书伤眼,一种淡淡的书香沁人心脾。可不是吗?若是有点空闲,泡一杯清茶,在窗边的阳光下抱一本书阅读,该是何等的幸福。卢娜想,如果有一天真的关门了,将会无所适从,惆怅万分。她的信念就是一直将书店开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虽说店面简陋,她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在冰海中沉下去,自生自灭。在这个喜新厌旧,崇尚更新换代的年代,卢娜需要多大的经济支柱和勇气支撑自已崇高的信仰?作者赋予卢娜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那么不协调。因为很多民营书店维持不下去而关门,即使存在,也多半卖生活学习用品,放几本书装饰门面。在我们那个市一家开了多年的资深书店也不得不暗然退场,开了一家烟酒专卖店,几年下来赚了几十万。但这家老板还是念念不忘曾经开过的书店,这种情结在他头脑中永远挥之不去。有一天他兼并了旁边一家店铺又盘了一家书店,专卖纯文学书籍,昔日一些老主顾和文人墨客又来光顾了,成为文人的"客栈”且生意兴隆。有趣的是偌大一座城市除了他那家竟然再没有一家有品味的书店,当地新华书店也是名存实亡,难已吸引一批有品味的读者。
作者在创作谈中写道:"试图借助沉默的书籍,追索文化残存无几的‘剩余价值’、追问世态的病相与病症、填补现代人的心灵空洞。"在网络盛行,低头一族的日益状大的现实下,书籍在世俗中不再引起特别重视,中国当今年平均阅读量不到国民的百分之三,大量国民沉迷在电视、微信、抖音、博客、自拍、网络游戏、麻将……之中,书作为文化载体不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作者为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呼吁奔走、据理力争,冷眼热肠忧心碎嘴,全然出自对书籍的敬意。她在这篇《把灯光调亮》的小说中,描写卢娜琐琐碎碎的事情、状态、细节,通过卢娜,作者也在扪心自问:我们通常所说的日常“生活”究竟是在书之上还是书之下?那些缺少书籍的生活,是否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生活”?如果书本(或文学)具有不可颠覆的精神性,那么文学作品可为精神的生长与伸展,提供怎样的滋养?
张抗抗在她的这个中篇小说中,无意中递给读者一把钥匙,在读者心中骤然亮起了一盏明亮的灯,让读者走进书业人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