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成义 通讯员 李宗功
冬日越深,年味儿越浓,正值时节的红薯粉丝成了备受市民推崇的美食之一。在永定区茅岩河镇安坪村,覃正勇一家的勤奋在周边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元旦前夕,记者来到村里就见到覃正勇和父亲覃茂林、弟弟覃正猛一大家10余人各司其职参与制作红薯粉丝。
覃正勇家里祖祖辈辈都做红薯粉丝,村里大部分人也都会做,但与他家比起来就略微逊色了些。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他家在红薯粉丝制作过程中有了独到的技巧。覃正勇告诉记者,制作红薯粉丝过程比较复杂,首先要将优质的红薯洗净,再经过打浆、过滤、沉淀、第二次过滤、沉淀、磨粉、揉面、过水等十余道工序,最终才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食。用餐时,热情的覃正勇在锅内放入了一捆红薯粉丝,不久,粉丝逐渐变得晶莹剔透,尝起来口感顺滑,易嚼也易夹。
覃正勇从2015年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红薯粉丝,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勤奋,他很快就掌握制作手艺。红薯粉丝过水后需要迅速冷冻以保持粉丝不互相粘连,传统的红薯粉丝制作受天气影响非常大。囿于客观因素,前几年,他家红薯粉丝的年产量仅有几百斤。
产量虽不高,但覃正勇的品牌意识很强。他的父亲曾担任村里十余年的村主任,再加上父亲全程参与制作,覃正勇便决定用“安坪老村长”作为家庭农场的名字。因为用料纯正且坚持手工制作,红薯粉丝需求量不断变大,2018年,覃正勇为家里的作坊添置了冻库,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农历新年前,覃正勇预计可以销售红薯粉丝逾5000斤。
覃正勇的家庭作坊有上千平方,沉淀、晾晒、烘干等区域划分明显。在红薯粉丝过水的灶前,记者看到了红薯粉丝生产的主要流程,见证了从淀粉到面团再到红薯粉丝“蜕变”。一天时间,覃正勇家生产了逾200斤湿红薯粉丝。
未来,覃正勇准备完善红薯粉丝加工车间,其它季节便将家里的数百亩莓茶、蔬果采摘等结合在一起,和父亲、弟弟一起发展体验式的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