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1月11日

扶贫纪事

□丁雪融

我的结对帮扶户,有四家。朱爹家、孙爹家、刘爹家、占兄家。

朱爹与我的缘份始于2015年,他最初与我的那份客气感,在我见了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之后渐渐少了。那天,我握住他老母亲的手,老人家误以为我是她家孙女,喊了孙女的名字。自此以后,我们便聊得多了。后来,我隔三岔五给他买些治痛风的药,要多少钱,他没问,我也不说。他与我父亲同年,一个人住着,关节因伤痛期依然劳作已变形。临近年关,我再次问起他的收入,他第一次主动和我算起细帐,种玉米收入多少,栽红薯加工成粉丝后收入多少……等等。我仔细地听着,他详细地说着。

孙爹家请了匠人在打圆桶,用来养蜂和煮酒。老木匠的工钱一天一百五,管饭。孙爹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学木匠这门手艺了,老木匠是村里难得一寻的工匠了。看到老木匠干活的样子,我想起小时候我父亲自己打家具的情景:弹墨线、刨木花……那时和现在,一模一样。孙妈妈正在做饭,见我来了满面的笑,她搓搓围裙说孙爹接孙子放学去了。她说,打了两个蜂桶,就为了多养点蜂。现在的土蜂蜜价格好,百多块钱一斤,虽然打蜂桶的价格也不便宜,但自己宁愿平日再节省些开支,值得。孙奶奶转身进内屋,拿了一小瓶蜂蜜出来要我闻闻,说这是她去年自家割的蜂蜜,问我觉得咋样?我说,我也不懂啊,你家蜜蜂酿的,肯定甜。孙奶奶把瓶子擦了擦,用塑料袋紧紧地裹了递给我,嘱咐我快放包包里,别让她儿媳妇看到了,之前儿媳妇问她要来着,她可是说家中没蜂蜜了。我的眼眶瞬间湿润,我最终没要这瓶蜂蜜,但心里却特别暖和。

刘爹夫妻俩算是我的结对帮扶户里最年长的老人了。我每次去刘爹家,刘爹要么在地里干活,要么坐在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前看《三国演义》。刘妈妈是文盲,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刘奶奶总是弯着腰在家里地里干活。有一回我去时,她正弯腰拾掇着刘爹从山里挖回的野山葱,香气四溢,这可是农村里餐桌上的珍品。见了我,忙塞给我几大把,说,好吃得很……

占兄和我年纪差不多。占兄和我是老庚,生在同一天。他儿子和我女儿也刚好同年。占兄说,我比他命好,我笑笑,不敢分辩,只说他将来会更好。这是我的期望。占兄家正在修新房,给儿子在二楼预备了将来结婚用的婚房。占兄的母亲前年去世,不知为何,我总记得她站在屋前迎我送我的模样,满脸的褶子,头发花白,我记得,她生前总是念叨自己的病,说,吃点药维持着就好。

在我的四家结对户里,已经有两家结对户的老母亲先后去世。

在与结对帮扶户打交道的这几年,从陌生,到现在的亲如一家,作为一名结对帮扶干部,我为他们付出的其实并不多,可哪怕对他们的一点点好,都能有回应。

乡村,正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行动中,在一个个结对干部的小行动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乡村,有中国人的倔犟,有中国人的勤劳,有中国文化里流淌的智慧。

--> 2019-01-11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1575.html 1 扶贫纪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