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1月05日

“名角儿”向绪初

向绪初的阳戏剧团当年在四里八村盛极一时

覃正波

早年,武陵源区中湖乡的檀木岗阳戏曾风行一时,深得当地及周边百姓喜欢。其领头人是烽火组的向绪初,现年已八十。近期登门拜访,老人从医院刚刚回家,精神不是很好,见我到来,很是高兴,忙起身递烟泡茶。一提起阳戏,老人情绪很高,他的一席话一下子就将我拉回童年时代。

向绪初是我奶奶的侄女婿,从小就喜欢唱戏,弱冠之年,就已将阳戏曲词唱腔谙熟于心。到了中年,他拉着一帮泥腿子戏迷组了个阳戏剧团,走的是野路子,与真正的大庸阳戏还是有距离。也许,他的剧团因为野,演法更加灵活,还融入了京剧唱腔,很受乡亲们喜爱。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一带,逢年过节,娶妻生子,都要请向绪初的阳戏剧团来热闹热闹。天一擦黑,一盏汽油灯高高悬挂在戏台上,文官武将、才子佳人,粉墨登场。事先,每个戏子在幕后为扮演角色面对明镜自行化妆。红脸、白脸各有讲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然后,随着锣鼓敲响,报幕人先报曲目。这些曲目中,经典之作《二龙山》、《木瓜寨娶亲》、《秦香莲》最受看客们欢迎。阳戏讲究九腔十三板。各戏子塑造生、旦、净、未、丑、丫鬟等艺术形象。乐器有围鼓、二胡、胡笳等。演员都是当地人,剧团里除了向绪初名头响亮外,覃七英、覃六英也都是当时剧团的台柱子。那时未通电,日子单调,阳戏自然是十里八村难得的文化享受。

既然向绪初是我表姑父,我也就是他家的常客了。童年的我时常央求他教戏,他看我象个学阳戏的料,就叫我先背台词,讲授演技,叫我入戏。在他看来,入戏至关重要。所谓入戏,要戏中有我,我中有戏,展现给观众的才真实。上小学一年级后,老表就不怎么热心教我了,怕耽误了我的学业。尽管如此,学戏上瘾的我还是经常到他们演出的地方去,揣摩技艺,偶尔唱一出也深得阳戏之味。我最喜《二龙山》,劝人要善良,逆境知奋起,故事情节简洁明了,对白诙谐通俗,唱腔极富感染力。这是真正的民间艺术,艺人与观众近在咫尺,剧中对白、唱调均采用本地方言,不识字的庄稼人都能听得懂。阳戏,是看者容易学者难,台上一出戏,台下十年功。

往事连连,仿佛就在昨天。向绪初老人的记性似乎更胜年轻人。说到当年教我唱戏,他也不无遗憾:我知道你那时是学个阳戏的料,也很想用心教你,但靠阳戏生存是很困难的。他点了一支烟,又说,幸好你没入行,你看阳戏现在已不实用了,靠它吃饭,不饿死才怪。

除阳戏外,向绪初还精通花灯。每到年关,他就带着剧团演员串家到户讨个喜钱。百姓乐于恩施。他的到来,对于居家来说是喜庆,再说,他是檀木岗阳戏的掌门人,看过他戏的人莫不称赞其技艺精湛。这花灯,是不会淘汰的,年年都会派上用场。向绪初遗憾的对我说,现在老了,这花灯是串不动了,喜钱是讨不得了,不中用了。我说,老了,有儿女赡养。他点点头,继续说,不过乡里的红白喜事场场都在,打围鼓,吹唢呐,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不生病,还用不完。

我们继续聊着阳戏。他又带我到他的内屋观赏阳戏道具服饰。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什,一种温暖的记忆穿过时光的隧道呼啸而来。他情不自禁地脱下外衣穿上戏装,嘴上念念有词,然后是唱调。当年的名角儿,如今虽已髦耋之年,唱腔依旧圆正。他仿佛忘了我的存在,兀自沉迷在《二龙山》戏中,如歌如泣。突然,他放下手中的长矛,迈着沉稳的步伐,高呼:如今太平盛世,哪有逃难之人?!

--> 2019-01-05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1409.html 1 “名角儿”向绪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