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1月05日

耕耘无声

——访旅穗书法名家郭汉义

本报记者 何绍群 廖兆文 自信借助无所不能的手机导航能够做到无往而不至,可我们最后还是得劳动郭汉义本人亲自来接才找到他的工作室——一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三层洋楼,门口挂着“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南联络部”的牌子。 这确实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所在——林立高楼围出一方“净土”,有樱花数株,花事正浓;有翠竹一丛,掩映屋后。一方长桌,一张茶几,几张圆凳,满室墨香……这理所当然就是一位艺术家的挥毫之所。 饭罢,饮茶。郭汉义的话匣由此打开,如数家珍般将艰辛往事与传奇经历道与我们一行。 追梦 儿时的他已经对画画相当着迷。上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家庭都在为生计奔波,郭汉义也只是大庸县南门口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家里难得有余钱剩米供他学习画画,凭借“靠水吃水”的技能,他将一篓篓鱼虾换成了作画的颜料与纸笔,与几个小伙伴一起,跟着当时的文化馆长田坤生学习作画。古老的大庸县城遍布几个少年写生的足迹,一张张珍贵的白纸染满天门山的巍峨与南门口的繁华。 忆起当初时光,郭汉义感慨万千。他说,青春虽苦,但和好友一起追寻梦想,也算是苦中有乐。 1975年12月,严寒即将过去,暖春尚未到来。19岁的郭汉义被湘西州委以特殊人才引进到大庸彩印厂,从事美术设计、制版工作。第二年,他被派往广州大众电影印刷厂学习,从此与广州结下不解之缘。带他的师傅,是当时厂里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两个年轻人头脑灵活、志同道合,一个愿教,一个好学。教学相长,郭汉义不仅眼界豁然开朗,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学习期满,回到湘西的郭汉义成了印刷厂的骨干,喜欢画画的他也再也不用为颜料、画纸发愁了——印刷厂富余的新闻纸足以支撑他的艺术创作。郭汉义说,画画特别是国画与水彩画非常讲究调色的搭配,讲求灵光乍现,最好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时,已是湘西自治州美术展览主力的他更加沉迷于书画创作之中。 (下转4版②)

--> 2019-01-05 ——访旅穗书法名家郭汉义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1365.html 1 耕耘无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