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芙蓉
在湘西南广袤的大地上,盛传着一个个凄美的传说,有着一个个动人的地名。在长古岭村,就有一处“娘娘洞”。
相传赵昀在未登基之前,曾携家眷一行二十余人前往新化县任职。途经龙溪铺一带时,路遇土匪剪径,寡不敌众,赵昀等只得藏身于山洞中。夫人因身怀六甲又长途劳顿,受此惊吓高烧不退,次日清晨便溘然长逝了。赵昀强抑悲痛,命随从把夫人遗体和一堆金银细软草草埋葬于山洞中,并用巨石封了洞口,刻上“攀氏娘娘长眠于此”,以备日后寻迹。然而,当夜月黑风高,众人又大受惊吓,自是个个疏忽大意,记忆模糊,待赵昀登基后派人再来寻娘娘洞,终觅不得。
今秋,循着传说,我们一行十来余人驱车前往探寻娘娘洞。进入龙溪铺镇,当车从主道拐进一条山道后,前方的山越来越挺拔,路也越来越颠簸。山道弯弯,溪水潺潺,抬头满目青翠,心也渐渐激动起来。突然一处塌方,截断了我们的车道。下车,只见原本曲折狭窄的山路仅剩不到半米宽。有山石突起,我们小心翼翼地侧身走过。这里离娘娘洞走山路最多一里远,清风山泉相伴,多走几步又何妨?
溯溪而上,流水叮咚。小溪像个调皮而又活泼的孩子,时而窜到你前面,似要拦你和她玩耍;时而又躲进丛林,与你捉起迷藏来。你唤她,她轻轻地答应“叮咚,叮咚,我在这儿”。可是,待你百般找寻,却只能闻其声,不得其踪影。当你正快忘记她时,她又出现在你身边,恰似“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兴起,哼起《泉水叮咚》来,地道的家乡话,让人难免捧腹,又倍感轻松愉悦。一行人说说笑笑,缓缓向娘娘洞深处攀行。
久不跋涉的人,一经小小运动,也会觉得脚累腰酸,然而,娘娘洞却似有无形的魅力牵引着我们。一掬山泉,淡蓝澄澈,水底的卵石清晰可见其斑纹,不由让人驻足赞叹。凝视水面,有细细的波纹,小鱼、小虾或者小虫,在水里自由地嬉戏,无忧无虑。泉边,有蝴蝶翩然起舞,野花摇曳,顾影生辉。
路过几块山地稻田,田基仍在,田地的模样依稀可辨。一群老黄牛,一会吃草,一会看天,草木深深,牛铃叮当。
再往山上走,翠竹摇曳,绿影婆娑。我们的到来惊起一对对休憩的鸟儿,“唧……唧唧……”一声声从竹梢飞起。
山更高了。上方有巨石挡路,我们只得手脚并用,一直攀爬到一挂瀑布脚下,仍不见洞。俯首是一方浅浅的水潭,清澈甘冽。仰望,瀑布的右上方,山势很像一张仙女的脸,忧郁经年。瞧,那对深陷的眼眶,啜饮的模样,弥漫的忧伤,实在叫人心疼!在她的右眼中,镶嵌着一尊石像,那是何等的渊源,何等地相思?直到把对方嵌进眼眶里,望成永恒。他躬身千年万年,把她驼在身上,她知道吗?谁还在思念谁?又有谁懂得他们的心事,谁又能穿越千年的忧伤?
娘娘洞瀑布安静、秀气,水瀑细如纱巾。固守这方土地,安静稳重,纯净温婉。何其像娘娘,脉脉温情,与他相遇,不惧孤独,守望千年。哦,那细细的瀑布,就如娘娘思念的泪,常年不断,却永远清亮。
有人说,这就是娘娘洞了。此刻,秋阳正好,不知何时,一道彩虹升起在清潭上方。站在石上向四周望去,只见白墙青瓦,竹海稻田,鸡鸣犬吠,阡陌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