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8年12月29日

西线崛起的风情乡镇

——脱贫奔富裕“刘家坪模式”纪实

展览馆红军雕塑

红色教育体验的队员参观长征纪念馆

本报记者 郭红艳

刘家坪白族乡地处桑植县东南部,总面积38.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共3241家农户12233人。该乡距桑植县城15公里,距张家界市半小时的车程。

刘家坪白族乡是近年来桑植县崛起速度最快的乡镇之一,是湖南省首批经典文化村镇。在这里,几乎居住着清一色的白族人。近年来,该乡在党委书记龚召君等一班人的奋力推动下,取得了跨步式飞速发展,蹚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脱贫奔小康之路,成为新时代下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引人关注的“刘家坪模式”。

■红色旅游声名鹊起■

刘家坪白族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为当时全国三个出发地之一,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历史见证地。

为了纪念那段前赴后继的峥嵘岁月,刘家坪乡党委政府倾力建成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百年红色教育培训中心,真实还原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长征纪念馆建筑面积2269㎡,广场3100㎡,展陈面积1500㎡,总投资6500万元,馆内陈列着中国工农红军抗战的大量史料,运用现代声、光、电、3D等技术手段,融合雕塑、场景再现等方式,以独特丰富的视觉,系统讲述了红二、六方面军从刘家坪出发长征的艰苦历程,全面生动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

在长征纪念馆前方,是生态广场,贺龙元帅策马奔腾的铜像矗立中央,大气辽阔。

为让后人真实触摸革命艰辛历史,长征纪念园实景重现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总投资2800万元,在这里,除了雪山草地,还有红军街、民族木楼、誓师台、稻田、木栈桥……有长征纪念雕塑群……广场面积5046㎡,绿化面积22414㎡,一条条风雨坎坷路,一块块喋血战斗地,供后人身临其境体验“长征路”。

当年红二、六军团在刘家坪乡龙堰峪的司令部旧址保存完好。几排老木屋经悉心修缮,已成为影视拍照基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方便游客,刘家坪白族乡党委政府投资1008万元着力游客服务中心综合体建设,设生态停车场;提供集散换乘帮助;提供接待、咨询、投诉;建立休闲购物……

为全面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投资3.6亿元着力打造湖南百年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成立湖南长征干部学校、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开展党性教育。其间,设有多功能教室、干部宿舍、学生宿舍、教官宿舍、综合教学楼、户外拓展基地,设有红色党建广场、长征国际会议中心、民俗餐厅、民俗客栈等,分接待服务区、军事体验区、红色文化体验区、亲子体验区四区,能同时容纳600人用餐和住宿,年接待可达585900人次。

刘家坪白族乡地处张家界西线旅游 “航线”,是刘家坪(红色景点)—芙蓉桥(芙蓉恐龙)—洪家关(元帅故里)—九天洞(溶洞奇观)—苦竹河漂流精品线路的“始发站”。近几年来,刘家坪红色旅游的飞速发展令人拍手称快,如同江西的井岗山,陕西的延安,正为中国的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翻开新的篇章。

■白色民俗风情万千■

刘家坪白族乡有着浓郁的白族风情,八卦楼白族祠堂旧址、双溪桥百年老街等旅游景点座落其内,拥有白族仗鼓舞、九子鞭、三道茶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祖传手艺竹编花背篓曾多次获国家农博会的奖励,被誉为“湖湘文化白族小镇”。

在刘家坪,民间祖传手艺竹编花背篓盛行。该乡的好多民间手艺人,都织得一手绝妙的篾活儿,其手工编织的各类篾器,在远近十里八乡很是出名。手艺人的编织功夫十分精湛,生活中常用的睡垫,生产中常用的斗垫、簸箕、背篓,都可以“织出花来”。光背篓,就可以织出柴背篓、玉背篓、大背篓、小背篓、圆背篓、扁背篓等好多花样。花背篓,是玉背篓中的一种,上有竹篾织成的精细图案,如八哥洗澡、喜鹤闹梅、鸳鸯戏水等等,鸟雀栩栩如生,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

“仗鼓仗鼓一米五,舞不动,爷爷扶。”这是刘家坪白族乡的童谣。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人古老的民族舞蹈,粗犷遒劲,与“苗族猴儿舞”“土家摆手舞”被同誉为湘西三大艺术奇葩。白族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舞得一手好仗鼓。

仗鼓舞古朴苍劲,以木棰为器,关于其起源,有三种说法。有文章这样记载:其一是“斗争说”。即仗鼓舞是白族同胞在抵御压迫势力时,用手中的杵等劳动工具作为武器,将敌人赶跑后手舞足蹈,庆祝胜利,逐步形成了仗鼓舞。其二是“劳动说”,白族年俗中有打糍粑的传统,据考证,白族最初打糍粑的杵,是中间细、两头粗的木杵,与仗鼓一模一样,直到后来才逐渐改为更加省力好用的 “丁”字形木杵。“劳动创造一切”,白族人边打糍粑边起舞,逐步创造出仗鼓舞。其三是“宗教说”,因白族源于云南,紧邻缅甸、泰国等国,受佛教影响提倡本主崇拜。白族在桑植扎根后,融合“三元教”,形成了浓厚的祭祀习俗。最初白族人的祭祀方式之一,就是在地上钉四根木桩,用绳子将木桩牵起来,神职人员在绳子和木桩之间跳跃,手持道具,边跳边舞,“就像小孩子跳皮筋一样”,被称为 “跳邦藏”。 (下转9版)

--> 2018-12-29 ——脱贫奔富裕“刘家坪模式”纪实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1195.html 1 西线崛起的风情乡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