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文
层叠起伏的山,碧绿如绸的茶,绵延弯曲的路,微波粼粼的水……走进三合镇,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近年来,慈利县三合镇以茶立镇,踏上了一条茶旅融合、以茶致富的发展“快车道”。
■一叶好茶,一段文化
在慈利县西北边陲,与石门、桑植交界地带,一座小镇散落在茶山之间,绵延万里浸淫千年的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行而过,贩茶的客商走走停停,将这里的茶叶和茶文化带往五湖四海,茶香飘万里。
让时光回流到唐朝时期。唐朝大将尉迟恭精选两种上等茶叶献给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饮后顿觉唇齿留香,神清气爽,遂将这两款源自三合的茶叶命名为“云雾王”和“笔峰春”,封为贡茶。明清时期,三合茶叶深得朱元璋、乾隆皇帝喜爱,借皇上御封美名飘洋过海远销南洋,盛名流传至今。
在一些村民的家里,还保存着不少老物件——铜茶壶、茶笆篓、茶绑腿、茶水桶,其中还有多个物件有着上百年历史。
“三合茶叶声名远播,引得各地寻茶客商纷至沓来。”一条青石板路在田亩间蜿蜒而过,石板流光可见,是时间打磨的痕迹。这是三合镇有名的茶马古道,牧羊冲村在众多支线中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全长约 20 公里,承载着沿途区域的茶叶、布匹、盐巴等物资的贩运。沿着这条羊肠小道,仍可见到乾隆三十二年、道光十六年的石碑,先人的足迹和骡马的蹄印,无数骡马客歇脚的客栈驿站残垣,背篓客饮水的官财井,方便茶商记账磨墨的磨砚池,还可听到茶马古道上的特殊音乐形式——骡马号子。
在古道旁边,还有800年“高龄”的茶树王。茶树王高达4米,树冠超过5米,每年可采一芽二叶鲜叶30多公斤。清明采茶时节,村民们都要到此祭拜,感恩茶树王带来的丰收。在整个三合镇,上百年的茶树群散落在群山之中,稍作寻觅,便可见到。
在上世纪80年代,村民将采下的茶树王鲜叶,制作成红茶后参展,被众多评委认定为“湖红”上品,获得全国食品博览会功夫红茶三套样银质奖。
■ 一个产业,一个品牌
“稽云端,吸灵露。比菊荣,于荷绿。展瑶席,凝君思。间灵液,赐佳人。泛浓华,漱芳津。留上客,是上珍。”是对三合茶叶品质的真实写照。
时光依旧流逝,三合茶叶渐渐香遍武陵山片区,成了张家界一大特产。
三合镇境内群山起伏,常年云雾缭绕,风景秀丽,镶嵌在素有“黄金产茶地带之称”的北纬30度附近,平均海拔450米,年平均气温18℃,茶叶种植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目前,全镇共有茶农16000人,茶园面积近3万亩。
“头茶中的单芽,也就是云雾王,鲜叶可以卖到80—90元一斤。”茶农肖红翠说,每年采的春茶分为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和普茶4种,茶叶的品级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其中最贵的便是单芽的云雾王茶。
肖红翠家在牧羊冲世代种茶,家中的3、4亩茶园都是优质的福鼎大白茶树,每年的3到9月是采茶季,4月底之前采的是春茶,品质最好价格最高。过了9月茶园就要开始清理,经过清桩、除草、施肥,等待来年春茶的到来。如此下来,每年光凭采茶,贩卖鲜叶的收入都有4万多元。
作为支柱产业,茶叶成为推动三合镇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近几年,云雾王茶叶公司、绿豪茶业公司、五雷月眉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迅速引进技术、购入设备、建设基地,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种植、高质量加工,并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打出“富硒”概念,生产出云雾王、慈姑红、云雾一品、姊妹峰等名优茶叶品牌,涵盖红、黑、绿、白、青、黄等茶叶种类。
■一个地标,一条“巨龙”
作为传统茶产业的主产地,近年来,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三合镇部分本土青年以茶产业为主要依托,开始返乡创业,崔平平便是这其中的一个。
崔平平,土生土长的三合人,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海南大学,2011年大学毕业的他,毅然放弃令人艳羡的“铁饭碗”——琼海市公务员的工作,返乡创业种茶建厂,承载起附近上千茶农的希望。创业初期,崔平平利用自己的淘宝店铺,在网上进行茶叶销售。但由于交通物流不便,接受客户订单后往往好几天后才能发货,导致客户好评率低且交通费用成本高。同时,当时茶种植面积较少,制作主要依赖于农户原生态的手工作坊,产量低,远跟不上客户需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5年,崔平平创办了张家界仲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金慈银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三合镇庄塔村新扩建了茶叶加工厂,流转土地500多亩,开发有机茶叶基地。就近吸纳100多名家乡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就业,并率先推出茶山游体验式消费,辐射带动周边100多名农户实现文化茶旅产业精准扶贫脱贫。
三合茶叶对三合镇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真正发挥了用好一个地标、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作用。茶叶企业也由原来的3家,发展到30多家,并成立了9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去年,三合镇产茶5万担,产值达1.8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通过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到东南亚、北美等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党委书记陈明新说,未来三合镇仍将坚定“茶叶旺镇”的思路,继续拓展“公司+农户”模式,激活生产要素。同时,最大限度地借好“硒有慈利”公用品牌力量,不断挖掘茶马古道蕴含的历史文化,做活生态茶园观光游,实现“茶旅融合”,促使茶产业向多元化、高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