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俊德
凉水口镇风景秀美,是桑植内半县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走进凉水口镇,只见街道干净整洁,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镇党委书记钟德华说:“我们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山水风情名镇’发展布局,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把党建工作促脱贫作为工作重点,把产业建设作为发展核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任务。”
■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2017年,凉水口镇在全县基层党建工作评比中取得第一名;2018年又名列前茅。
让党旗更红,让党员的牌子更亮。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狠抓“两委”班子建设,完善班子队伍结构。加强后备干部培养,补充部分村支两委干部缺位;开展“两委”班子成员违法违纪涉黑涉恶问题排查,排查出问题1条,已处理到位,并组织党委成员与违纪人员谈话;定期开展支部书记座谈会,了解两委班子成员思想动向,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强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全镇11个村(居)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已全部完工,其中新建6个,改扩建5个。现已全部完成办公设备配备、制度上墙和入住办公,严格推行村干部坐值班制度。基层阵地建设得到保证,党员群众集中活动场所得到落实。落实各项制度,提高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全力落实“双述双评”、“三会一课”、村干部坐值班制度、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四议两公开”、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落实村务党务公开,增强了为民服务的实效
“把党委的主体责任抓牢抓实。”钟德华说,“党建工作是重中之重,要想出成绩,就得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首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我们年初就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全年工作,与经济和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并制定了《凉水口镇2018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方案》,对党政班子成员的责任进行分工界定,除自身搞好廉政建设外,还实行“一岗双责”,使党政领导班子抓党风廉政的建设的责任更加具体。完善述职述廉述责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并对镇直机关、村(居)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深入基层推行廉政文化活动,制作廉政建设宣传牌,发放廉政建设宣传资料。结合党员群众“讲习所”、“干部夜校”等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事项和重点对象的监督,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针对易地搬迁、阳光院、特色乡镇、扶贫资金和重点项目建设支出,我们始终坚持集体决策,阳光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各项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实行工程招邀标和建设工程廉政责任制,严格工程监理。以制度促廉政,以廉政保工程收到良好效果。
■紧扣主旋律,脱贫攻坚纵深推进
据了解,凉水口镇脱贫攻坚工作,措施硬,成效较好。全镇共有贫困村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1221户4277人。经过几年努力,全镇已累计出列贫困村3个,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4户3376人,贫困发生率由28.53%降至6%。2018年完成罗峪村、长潭河村2个贫困村出列,57户218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7%。全镇2018年“新农保”“新农合”缴纳率全部达到100%;做到了全年没有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及时调解纠纷矛盾,全年共办理信访件4件,办结率达100%,调解纠纷9起,其中,李家庄村被评为“全国先进人民调解集体”称号。扶贫项目稳步推进。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达工程11.49公里,通畅工程11.196公里,窄路加宽项目2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处,完成水窖2口,引用山泉2处,修建水池2口,铺埋管网11公里,受益人口1700人;农网改造全面完成,通讯网络基本覆盖,所有村(居)完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全部配套建设村卫生室。该镇全面落实“阳光三保障”,实施易地搬迁131户474人,建成楠木岗居委会集中安置点;完成危房改造任务155户429人,建成长潭河四层界阳光院,安置困难群众10户13人;发放“阳光助学”724人66万元、“雨露计划”118人50万元,没有贫困学生因贫辍学;全镇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深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14个,与1000名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人均增收1000元;参加“产业扶贫·牵手百村”签约活动,夏家峪村、罗峪村分别成功与新方向农业有限公司、国楚农业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资金保障有效加强。抢抓中央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机遇,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复垦新增水田38.65亩、旱地29.2亩,获得财政收益282.4万元。第三期项目正在实施中,预计完成水田14亩、旱地16亩,可实现创收96万元。
■聚焦高质量,特色产业稳步提升
凉水口镇的生态水稻非常出名,该镇便继续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建设罗峪片区生态循环立体农业示范区,发展壮大生态水稻产业,投入资金超过60万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亩。政府为农户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进一步优化生产设施设备,新建整修水渠3000米,配置生态灭虫灯40盏,每亩产量达1000斤,共有1500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人均增收1000元。花椒产业孕育而生。经过前往重庆考察学习,结合该镇土地和气候条件,引进“九叶青”花椒产业,其中夏家峪村150亩、茶园塔村384亩。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向农户低价售卖种苗并提供技术指导,成熟后合作社按市场价统一回收加工后售回企业。预计每亩产量为900斤,农户可增收900元。既有产业持续发展。和谐村光伏发电站稳定运行,全年可发电4.5kw/h,夏家峪村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积极申报;全镇蔬菜、油茶、蜜蜂、猪牛羊等牲畜养殖和特种水产养殖产业有所进步。
■寻求新突破,全镇面貌焕然一新
“集镇建设有特色,主要是我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要求!”说起集镇建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国永很是自豪。
集镇改造大力推进。整合资源积极推进赶沟片区50亩集镇开发改造项目,同步建设楠木岗居委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资金投入量近3000万元。目前镇级综合服务平台和楠木岗居委会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实施三通一平。项目还包括镇卫生院扩建、河堤游步道建设及市政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集镇现有格局,实现质的飞跃。
生态环境大力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路长制”,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镇11个村(居)共配备保洁员55名、垃圾回收桶300个、垃圾池60处、垃圾清运车1台,垃圾处理率达100%。
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积极宣传“门前三包”制度,开展集镇门店占道经营整治行动,拆除违规遮雨棚6处;整顿赶集市场秩序,引导商贩按照指定区域贩卖;坚持规范农村建房,鼓励“先批后建”,对违规违章建筑坚决严厉打击。
“集镇建设美如画,乡村旅游人人夸。”凉水口镇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