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8年11月12日

“蜂王”王旭明

本报记者 谷俊德 通讯员 田克清

王旭明,出生于桑植县桥自弯镇一个叫番家山的山旮旯里。这里家家户户养有蜜蜂。他自小就格外钟情于蜂蜜。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跟母亲学习养蜂传统技术。有一天,有一桶蜜蜂在新蜂王的带领下,飞到了屋后面的一蔸板栗树上,母亲急忙从家里拿着一顶草帽,追赶着蜜蜂。王旭明接过母亲的草帽忙跑到蜂儿歇的地方,爬上树收蜂,他一把抓住蜂王,那蜂群乖乖地扑入蜂桶。从此,村里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蜂王”。

大学毕业后,王旭明在外应聘一家设计公司上班,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项目经理,但凡到外地出差考察,他都要利用空闲时间看看附近有没有养蜂的,向蜂农拜师学艺。2010年,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前往神农架拜师学艺,在深山老林一蜂农家里一住就是一年。为了学到真艺,他勤劳、诚信,吃了很多苦,蜂农家里的家务活他都抢着干,每天随着主人前往养蜂场查看养蜂情况。主人见他为人忠厚老实,且勤劳肯吃苦,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徒弟,于是将人工养蜂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了他。

“别以为我们养蜂人很风光,其实我们遭遇过许许多多的挫折!”王旭明介绍,2015年,他刚养蜂,在家乡桥自弯的大山里,开始他购买了8桶蜜蜂,放在山中。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学习技术,没有照料好山中的蜜蜂,等他回来,他的8桶蜂全跑光了。原来,有两条放养的黄牛打架,踩坏了蜂桶,蜂受到惊吓,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老父亲还抱怨他。“第一次养蜂失败,是因为疏于管理。第二次失败,是前年三月,我带200桶蜂到竹叶坪一带踩油菜花蜜,不料蜂群得了传染病,190多桶蜂全患病,我只好将它们全处理掉,抹着眼泪带着几桶蜂逃离现场!”说道这些难忘的经历,王旭明脸上有几分惆帐。

“摔了跤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站起来。”他说,“后来,我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断积累经验,咬紧牙关朝前走。”2016年,他开始寻找新的蜜源地,他跑遍了桑植县、永定区一带的山区,寻找新的养蜂场所。每到一处,他就和当地养蜂群众团结互助,共同养蜂。2017年,他的养蜂场所达30多处,散居在10个乡镇20多个村庄中,与他合作的村民有80多人,包括建档立卡户21户43人。“他啊,吃得苦,吃得亏,向他学技术,我们得了实惠!”桑植县上河溪乡贫困户赵英超跟着王旭明当徒弟,第一年养了10桶蜂,第二年养了23桶,今年养了40多桶,刚取下250公斤蜂蜜,就被城里客商登门买走了,除了成本,赚了4000多元,一下子就脱了贫。“嘿嘿!当时我还不愿意养蜂,是王旭明动员我养蜂的,他还给我免费送10桶蜜蜂,让我走上脱贫之路!”

王旭明有一个记账本,随时放在他的车上,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他的养蜂事情 ,谁家的蜂子要注意杀虫,谁家的蜂子摆放的位置要改变,谁家的蜂桶背了阳光,谁家了蜂儿逃跑需要查明原因……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记录,却是蜂农们的“及时雨”。去年秋天,他正在永定区一座山上取蜜时,接到桑植县河口乡蜂农张世富的求助电话,请他收蜂,按理他可以委托附近的徒弟帮忙,可他一想,蜂农们养蜂不容易,于是就驱车几十公里,上门到蜂农家中,帮助蜂农把逃跑的蜂儿一桶桶收回巢,他自己累得散了架,脸上还被蜂儿亲吻了好几口!

王旭明一心在大山里与蜂为伴,与蜂共舞,在养蜂实践中,他不断改进养殖技术,革新养蜂新方法,从圆桶改为活框养殖,利用中草药防治病虫害。几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养蜂数量达到了400多箱,年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桑植县真正的“蜂王”。

有一首桑植民歌这样唱道:“蜂儿飞,蜂儿落,蜂儿住在大山窝。采花儿 ,酿蜜儿,蜜儿甜到心窝儿。你放桶,我守蜂,山里人家喜养蜂。”唱出了养蜂人的酸甜苦辣,唱出了养蜂人的喜怒哀乐,也唱出了大山人家脱贫致富的希望。王旭明在养蜂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艰辛,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快乐。说起养蜂的未来,他说:“蜂蜜是天财地宝,张家界山水美,蜜源植物多,广袤的森林生态资源,是发展蜜蜂养殖事业的乐园。我想建一个蜂蜜加工厂,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养蜂,带动更多的蜂农养蜂,生产出更多的蜂蜜产品,让养蜂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让张家界蜂蜜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 2018-11-12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7740.html 1 “蜂王”王旭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