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才 黎治国
进入冬季,天气逐渐变冷,桑植县各乡镇“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里却热闹非凡,纷纷开展讲习。笔者在陈家河镇、洪家关白族乡、瑞塔铺镇等地看到,讲习所里人头攒动,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脱贫故事、切磋农业生产技艺。
党的十九大以来,桑植县全面推行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全面铺开,深入田间分类讲习,使党的方针政策、农业技术、传统美德进村入户,春暖花开。“讲”出了干部群众新能量新状态,“习”出了干部群众新作风新作为。如今,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已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前沿阵地,党员群众情感沟通的家园,乡风文明、公序良俗建设的实践讲堂。
打造“身边学堂” 架起“连心桥”
如何增强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重大课题。为探索新时期农村党员群众思想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实用技术培训、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的新方法,桑植县在全县23个乡镇298个村(社区)探索建立“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其主要目的是做到“扶思想、扶精神、扶能力、扶文化。”
为把“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办成全县党员群众长见识、学知识的“身边学堂”,全县按照有场地、有机构、有师资、有标识、有制度、有资料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行“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致力打造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平台、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学校。
今年5月22日,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党员群众讲习所”首次挂牌并开讲,县农艺师现场进行草莓和蓝莓实用技术讲座。随后,其他乡镇也纷纷成立了讲习所,受到群众的点赞:“时常有市县乡农技人员来讲习所授课,教我们怎样科学种田、种树,发展产业。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明确,致富路越来越宽广,这个讲习所办得好!”
“中央、省、市部署什么,我们就立马传达学习什么。讲习内容通常在1个半小时以内。”桑植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宣讲主要以“短、平、快、达”为原则,力求通俗易懂,传递党的好声音,让党员群众更深入领悟中央精神,搭起连接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连心桥”。
全县更是调动各方资源,组建了23个宣讲团队,超过1000名干部、专家、基层骨干,面向群众开展宣讲,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铆足干劲,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成为乡村一道美丽风景。目前,全县298个村(社区)全面推行 “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开展各类讲习活动1200场次,参与党员群众达5.5万人次。
建好讲师队伍 讲出“新动能”
各村(社区)讲习所建成了,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谁来听?
“要在‘讲什么’上找准重点,‘谁来讲’上充实力量,‘怎么讲’上灵活多样,‘谁来听’上全覆盖,确保‘讲习’取得实效。”
为解决“谁来讲”问题,桑植县经过充分调研后,严选良师,组建“战斗团”,建立了240名骨干宣讲 “资源库”,把科技特派员、专家学者、各领域行业能手、道德模范、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宣讲队伍,组成一支理论过硬、经验丰富、党员群众欢迎的宣讲队伍。目前,讲习人员达1200余人,定期到各讲习所开展讲习活动。
讲习中,各村(社区)讲习所根据党员群众“要学什么、想学什么”,采取“群众点题、讲师解答”的方式,制定讲习计划,使脱贫攻坚与政策学习完美结合、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同步进行。创新讲习, 采取“夜校”、“田间流动课堂”、“生产基地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微课堂、文艺演出等方式,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例,将农民关注的脱贫、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法律知识“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土方言”,为广大群众宣讲好扶贫政策、实用技术、文明乡风、科学知识和党建知识。
“我们乡的各村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同时,针对党员群众的需求,依托专业讲师、典型模范、老党员志愿者的力量,采取‘村(社区)党员群众集中讲习+流动党员群众分散讲习’的形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先进文化等方面下功夫,以‘讲’出新动能、‘习’出新作为为目标,真正把讲习所办成党员群众学习交流的主阵地,激发干劲的加油站,展现作为的新平台。”桑植县澧源镇宣传委员说。
全县还围绕 “怎么讲”,建立了职责明确的三级联动机制、自上而下的集中指导机制、精准对接的需求反馈机制、严格规范的督导考评机制,确保讲习常态化, 真正有效发挥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功能作用。桑植县网信办为实现讲习线上互动交流,在“时刻桑植”开设讲习所专栏,定期编发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点,为基层党员干部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注重讲习效果 激发“新力量”
为增强群众谋发展的凝聚力、主动脱贫意识、文明道德观、脱贫致富能力,全县开展“脱贫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组织“脱贫之星”开展宣讲,现身说法,讲好自己的脱贫故事,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观念,树立发展的信心。目前已组织“脱贫之星”进行宣讲20余场次。
陈家河镇谭长坤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母亲多病,成为贫困户,但他不等不靠,争取小额扶贫贷款3万元,养鸡2000只、鸭子200只、蜜蜂8箱,去年收入超2万元,今年被评为县级“脱贫之星”。谭长坤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脱贫故事,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身边的“脱贫之星”,学习他不等不靠的精神,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另外,为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和能力,全县利用讲习所举办养殖、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突出茶叶、蔬菜、养蜂、烟叶等主导产业技术培训。目前,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余万人次。
桑植县陈家河镇大屋坝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为全村90名从事茶叶产业的建档立卡户现场教学茶叶采种技术。目前,这90户成功加入茶叶种植合作社,既是合作社茶叶基地的“上班族”,又是合作社的“股东”,每户每年依靠茶叶产业收入3500元以上。
桑植县瑞塔铺镇王家坡村村民陈功炎听了镇农技站站长、产业办主任刘家红的优质稻栽培技术专题讲座后,深受启发,将自家的9亩田全部种上高档优质稻,预计收入超3万元。
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正以特有的形式,有效发挥着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全县的政策理论、科学技术、道德典范等专题讲习已经全面铺开。“理论+实践”的“文化科技大餐”从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创业培训、精神滋养等各方面,为全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