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8年10月27日

风雨兼程十二年 开拓进取焕新颜

——经济开发区财政支持园区建设

鸟瞰经济开发区

园区工人生产场景

久瑞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厂房

12年,光阴如梭,或许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年轮。但对于开发区,却是长长的一段跋涉。

12年风雨兼程,12年披荆斩棘。肩负着振兴张家界新型工业重任的开发区人,历经十二年的开疆拓土,承受十二年的岁月砥砺,品尝十二年的酸甜苦辣,用最深沉的力量,在新型工业业这条无垠的道路上,刻印出属于自己的脚步。

时间和数字,忠实地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12年的时间里,开发区财政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资金13.11亿元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其中,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用于园区产业配套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1亿元,用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12年的时间里,开发区的产值由2007年的2.2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0亿元;税收由2007年的503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9514万元;入驻企业由2007年的31家,增长至目前的125家。

搭建平台,为有源头活水来

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2008年完成了体制上划工作,开始实行“市区合办,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创业之初,百废待兴。资金是摆在开发区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组建了财政局,实行财政单列。市财政局对开发区范围内上缴的所有收入(上缴省、国家的除外)全部安排给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1月,在市财政局的精心指导与全力支持下,开发区金库获得人民银行批准,开始正式运转。2015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再次明确对开发区现行财政体制延长至2022年,对开发区项目资金申报实行计划单列和重点倾斜,集中全市之力发展开发区。与此同时,在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开发区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投融资平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有了新的投融资平台,开发区一班人广开思路,盘活资金,开始有了支持建设的源头活水。

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推出了四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开发区的建设者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已经不记得经过多少轮的谈判,挨过多少夜的无眠,2009年3月,向建设银行争取的1亿元贷款终于到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2009年10月,开发区与农业发展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到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3.2亿元……..。这一系列资金的获得,正式拉开了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大幕。

在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同时,开发区没有忘记社会资金的作用。他们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区建设,与湖南省公路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进行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拓宽资金进入渠道;通过采取“自愿参股,固定回报”方式,吸引村民用征地拆迁补偿款作为基本金入股开发区建设,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

就这样,开发区立足自身实际,依托自身资源,加大整合力度,不断探索符合园区实际的融资机制,做大了资产总量,提高了融资和筹资能力,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完善设施,栽下梧桐凤来栖

走进开发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一条条宽广的柏油马路如长龙般纵横交错;一排排职工公寓如哨兵一样笔直挺拔。职工公寓如今已成为园区企业工人们温暖的家,靠近楼房,依稀可闻饭肴飘香;放学的孩子们嬉闹着走过纵横交错的科技路、田家台路、阳湖坪路、屈子坊路、罗沙路;公交车像蚂蚁一样搭载着上班的工人不停地穿梭在园区。谁曾想,这里曾经是一片时常被洪水“光顾”的农村田园。

12年时间里,开发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完成科技路、张联路、田家台路等12条、长度16.9公里道路建设任务,同步配套了自来水、强弱电、雨污管网等设施;完成了17.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5.6万平方米的职工公寓、7.2公里社溪滩防洪堤、110KV变电站、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等生产、生活型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有序推进了2个安置区、4.6万平方米的建设工作,满足园区企业职工、被拆迁户居住需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个白天机器响、夜晚路灯亮、“七通一平”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已成为百姓致富、财政增收的期盼。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个又一个投资者把目光聚焦到这片建设中的土地,一个又一个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

2010年3月,园区第一个投资过亿元企业——远大住工破土奠基;

2017年7月,万众实业、乐童玩具、天门粮油等七个新型工业项目集中开工;

2018年7月,康美·大德酿造(张家界)产业园、昱辰手机整机生产项目、张家界久瑞健康植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基地等1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

……

12年时间里,开发区累计签约项目138个,园区入驻企业由2007年的31家,增至目前的125家。开发区这棵梧桐树在张家界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正在长成参天大树,企业的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加大培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凸显

12年来,开发区财政按照产业聚集、节能环保、财税增收的要求,以“抓好大企业、扶持小企业”为财源培植方向,实施“抓好骨干财源、培育后续财源”策略,累计投入资金2.61亿元,加大产业培育工作力度,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2的时间里,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工业产值由2007年的2.2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0亿元,增长1245.3%;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0.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亿元,增长1500%。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2200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55亿元,增长604.55%,其中:税收由2008年的800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9514万元,增长1089.25%。入区企业总数达到12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4家。

12年的时间里,开发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开发区建成并被认定为省级及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共 8个;拥有专利共149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个,其中:“茅岩莓”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成为我市首个摘取中国驰名商标桂冠的张家界旅游商品加工类的品牌;“大汽牌”等5个商标及品牌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开发区已逐渐形成以久瑞生物为龙头、以茅岩莓和金鲵生物为品牌、以万众新材和立方石业为代表、以永兴玻璃为依托、以汽配厂为起点、以义乌商贸和红星美凯龙项目为开端的绿色生物医药、绿色旅游商品、绿色新材料三大产业为主及环保节能、机械加工、现代服务三大产业为辅的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的张家界经济开发区,不仅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任务,而且,一个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前景可期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已经展现在张家界城区东部那片曾经是一片田野的土地上,应声而来、共铸梦想的企业陆陆续续在这里落地生根,张家界的新型工业从这里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本版稿件图片由市财政局提供)

--> 2018-10-27 ——经济开发区财政支持园区建设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7035.html 1 风雨兼程十二年 开拓进取焕新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