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因旅游建区,靠旅游强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武陵源已经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湖南的会客厅。建区以来的三十年,是武陵源区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三十年,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的三十年,财政管理水平和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三十年,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
财政收入规模逐步扩大。1989年-2017年,武陵源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建区之初的245万元增长到59367万元,增长242倍,平均增长率达35.1%,为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作为以旅游建区兴区的武陵源,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旅游形势的兴旺和旅游产业壮大。因此,为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局始终把培植财源的增长点放在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和旅游企业的改革上,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财政局历届班子认真分析经济形势,加大收入征收监管力度,保证收入均衡入库,建区30年来,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持续增长,呈现先慢后快的阶段性特征。
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建区以来,财政支出增长239倍,年均增长率达46.06%。武陵源区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总体原则,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确保全区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支出需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逐步退出对一般性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以一般公共预算为主,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除涉密部门外预算公开已实现了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关口前移,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编制,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对部门专项5万元以上,全区专项20万元以上的资金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编制挂钩。全面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业税全面取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积极稳妥推进投资评审制度改革。2016年1月1日,武陵源区正式成立投资评审中心,成立以来,共计收审1260个建设项目,送审金额24.57亿元,审定金额为19.94亿元,节约政府投资为4.63亿元,综合平均审减率18.84%。严控预算工程造价,力争把财政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2016年武陵源区启动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7年5月底,武陵源区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取消的车辆全部处置完毕,拍卖公车款项258.06万元全部上缴国库,标志着全区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公车改革后,大大节约了公务交通费用。改革后总支出1837.6万元,较改革前节约资金246.2万元,节支率11.82%。基本完成“区、局”财政合一改革。将张管局纳入预算盘子,推进张管局预算制度改革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16年4月,基本完成了“区、局”财政合一改革。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预算法》、《企业所得税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多部财政法律、行政法规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一大批财政部门规章公布执行。武陵源区行政执法、执法监督水平明显提高。预算管理不断规范,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加强,会计、支出标准等各项基础工作持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每年抽取区直单位进行检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违规资金,不断加强财政监管。会计管理不断加强。加大全区会计管理工作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标准,做好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之后的宣传和过渡工作。督促和监督好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搭建财税综合信息平台。2017年4月,武陵源区成立财税综合信息办公室,着手搭建财税综合信息平台。自成立以来,完善全区35家成员单位220个信息采集、报送数据模板。组织召开了全区财税综合信息工作成员单位联络员培训会,共计采集数据信息449341万余条,建立起了全区涉税大数据中心,提高了收入征管水平。通过整合各类涉税信息建立了税收分析预警模型,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保障民生重点支出
到2017年,民生支出达71405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63%。着力解决了群众关心的一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民生事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支持教育强区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武陵源区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免除各种教材费、学杂费、 作业本费和教辅资料费等,发放困难学生住宿补助、奖学金补助,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集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城区中小学提质改造、公办幼儿园、农村教师公租房建设等。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围绕服务旅游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兴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进一步加大,发放各项养老、支付医疗保险金等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养老金、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就业资金、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进一步加强,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抓好遗产资源保护。突出绿色发展,促进武陵源区旅游提质升级。武陵源区始终坚持发展与绿色协调发展原则,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六大专项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项目建设,争取资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农村饮用水源实施了有效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实现全区覆盖,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与此同时,武陵源区狠抓污染减排项目建设,提质改造了索溪峪污水处理厂及锣鼓塔污水处理厂。通过落实创建责任,加大创建投入等措施,生态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版稿件图片由武陵源区财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