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华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这是句老话,既是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也是一则渊源深远的成语。其实这则成语的原话是:斗米养恩,石(dàn)米养仇。当然也有“升米恩,斗米仇”的版本,但大体的意思没有改变,就是如果你在别人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但是帮助的过多,那么帮助者的出发点与最终要抵达的目的地,很可能就会南辕北辙,相去千里了。其蕴含的哲理极其深刻,故事大抵如下。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而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而“升米恩,斗米仇”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一个人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突然某次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帮忙,对方就会记恨你。就好比接受救济的人,习惯了之后往往认为救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然不会考虑自己去干点什么,靠自身的劳动来获得食物。
如果你后来发现他已经恢复了劳动能力,你不救济他了,他就会对你记仇。这是因为,对方把原本你爱心资助的东西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斗米恩,石米仇。指得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让其形成了依赖,由感激变成了理所当然,以至于最后成仇。
这些听上去耳熟能详并且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其实并不一定都在故事里,因为有些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故事中人,我们自己就是身临其境的“肇事者”,比如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初衷、过程与结果。
比如我们有些家庭里就存在这样的现象:那些父母的“掌中宝”们,在外面不思进取,一无所成,却在父母面前撒泼耍赖自以为是,令人头痛的自恃金贵、自以为金贵所导致的“不好管、不能管、管不得”,父母为他们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应该的,啃老肯得理直气壮,不要谈什么感恩了。
为什么会这样?家庭教育需要一种教育格局,父母的教育格局中所蕴藏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将会决定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方向,而被教育格局所主宰的教育的方向则会影响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质量。 这个话题,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