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0日,记者在慈利县零溪镇锣鼓村恒鑫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的红菜薹种植基地看到,几十个村民在忙着种菜。近几年,这个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的蔬菜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附近135户476人实现了增收脱贫。
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慈利县转变思路,把丰富的林业资源、原生态的乡村作为当地脱贫发展的潜力、优势来对待,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心做实生态林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文章,生态扶贫之路越走越宽广。
2017年,三合镇牧羊冲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树祥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都有固定工资性收入1万元。一人护林、全家脱贫,老张一家去年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今年,慈利在全县范围内选聘(续聘)469名生态护林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2名。该县还积极探索建立集体林地和林木使用权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让2.47万余名群众受益,真正实现了“绿了青山富了民”目标。
同时,慈利县深耕富硒厚土,打造“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目前,“硒有慈利”品牌价值不断显现,“康添”富硒米、“江垭”富硒鱼、“早起鸟”富硒蛋等大批富硒农产品品牌应运而生,慈利农产品由过去的“大路货”转型为“畅销货”。去年,“硒”字号农产品总产值达22亿元,助力万人实现了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县商品蔬菜基地发展到9.1万亩,茶叶基地扩展到4.72万亩,柑橘种植面积30.8万亩。
依托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慈利县实施生态扶贫一个重要渠道。该县积极策划包装乡村旅游项目,支持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推介拓展了四十八寨、红岩岭、美丽南山等15条精品户外旅游线路,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 2017年,慈利县被评为“湖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
近年来,慈利县通过生态扶贫,让贫困群众从守护绿水青山当中收获了真金白银,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该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95%下降到2017年底的5.3%,今年底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本报记者 宋世秀
通讯员 艾伟 王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