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陶涛
1988年,张家界因旅游而建市,同年12月,大庸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1994年4月,更名为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张家界市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全市两级法院紧跟时代步伐,在党的光芒照耀下不断成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生动实践在张家界平安法治建设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30年来,全市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法院工作融入全市中心工作中,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助力平安张家界、法治张家界建设。
尤其近几年来,全市法院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保廉洁、促公正、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各项工作成效明显,队伍结构改善优化,纪律作风显著提升,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2017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1269件,审执结17626件,收结案率连续多年以同比超20%的速度增长,市中院司法状况考评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张家界法治建设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在司法审判中,坚持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安全;依法审理民商纠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化解行政争议,支持法治政府建设;发挥政治优势,破解执行难题;强化审判监督,加强人权保障,着力打造与张家界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五型”法院。
在服务大局上,出台《全市法院依法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司法保障服务的十条措施》,推动召开全市首次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席会议,依法支持政府拆违控违和征地拆迁工作,积极探索征拆案件裁执分离新路子,加大案件调解力度,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各个环节,全力服务和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市法院系统积极参与张家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劳资、债务、借贷纠纷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全力服务“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建设。
■敢闯敢试敢为,坚定推进司改进程
2017年9月26日,市法院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壮晓阳首次以员额法官身份开庭审理一建筑设备租赁合同纠纷案。标志着伴随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过去的行政领导者正在向公正高效司法的引领垂范者转变。
自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以来,全市法院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对司法改革的决策部署,以“问题导向、敢试敢为、整体推进”为思路,全力落实改革任务,审判质效、队伍能力和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司改红利逐渐释放,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获得感不断增强。
司改中,全市法院坚持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动自己的“奶酪”,稳步推进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设立了4个专业法官委员会,组建4个审判团队和1个执行团队,按“2:1:1”配齐相对固定的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实现了85%以上法院人员向办案一线集中。2017年,一线法官人均办案133件,同比增长2.4倍,全市法院院领导人均办案量同比增长2倍。
为防止司改措施出现碎片化效应,全市法院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目标,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一改革的牛鼻子,以《市法院员额法官办理案件的意见(试行)》为基石,明晰权责清单,推进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着力于体制和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2017年,全市基层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为91.69%,同比上升5.75%;市法院案件发改率全省法院最低,仅为0.47%;平均执行时间85.5天,执行效率居全省法院第二位。
全市法院勇于探索创新,在全省法院率先开展旅游审判法庭机构改革、旅游速裁机制改革、执行警务化改革,自主推进多元化解纠纷和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和民事裁判文书简化试点等改革项目,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中努力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借助“互联网+”东风 助推智慧法院建设
30年来,全市法院建设取得巨大成果,先后从拥挤、阴暗的办公室搬迁到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从临时布置的简陋审判庭“升级”为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从铅字打字机和手动滚筒式复印机“进化”为数字化多功能一体机,从庭审的耳听笔记更换为电脑速记等等,张家界法院阔步走进“信息化”时代。
2016年,作为全省法院首批“信息化3.0版建设和智慧法院”试点单位,市法院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审判服务,以现代科技应用助推司法改革,数字法院系统、智能办案系统、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完成“一网融合”,执行指挥中心、警务指挥中心实现“一网统筹”, 审务通办公办案系统和自主开发的民事审判“三分九步法”办案流程软件使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庭审成为现实。
借力信息化,全市法院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司法公开从零散变为集中,实现了从传统庭审旁听的‘现场正义’以及报纸广播的‘转述正义’,逐渐向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的‘可视正义’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视正义’迈进。全市法院共公布裁判文书55552份,文书公布率达100%。在全省法院信息化3.0版和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考核验收中,市法院综合排名全省法院第二,受到上级法院表彰奖励。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法院整体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更好地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张家界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全市法院共获得省级以上集体荣誉18次、个人荣誉45人次。
■强化便民举措 打造特色司法品牌
2018年10月3日,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李某,在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游玩时,因旅游合同问题与本地旅行社发生纠纷后,通过扫描景区内旅游速裁法庭二维码,在线提交立案申请。随后,旅游速裁法庭值班法官在线受理案件,并用最快的速度与申请人取得联系,通过“微信调解室”及时化解了纠纷。
2007年,为满足张家界旅游发展需要,武陵源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旅游速裁法庭。2016年,全市两级法院旅游速裁法庭挂牌成立,并在全省先后首创“科技化巡回办案车”、“在途速裁”手机APP,“微信调解室”等,成为连通法院与游客的便民“高速路”。
如今,通过11年的探索,旅游速裁法庭早已从 “顶烈日、背国徽、拉横幅、借桌椅、扯嗓喊、凭手记”的落后巡回审判方式,发展成为“四有四化四结合”的旅游速裁工作新模式(有机构、有制度、有创新、有成效;规范化、高效化、信息化、联动化;坐堂值班与巡回办案相结合、服务窗口与移动平台相结合、诉讼调解与多调联动相结合、及时化解与定纷止争相结合),为张家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法院的一张“法治”名片。
为方便本地群众诉讼,切实发挥司法便民、利民、为民作用,各区县人民法院纷纷立足实际,打造具有本地特点的司法品牌,永定区人民法院创新设立调解工作室和小额速裁庭,专事微小案件调处,受到群众好评。慈利县人民法院设计购置数字化巡回办案专用车,以巡回审判方式,方便群众诉讼。桑植县人民法院大力加强基层人民法庭建设,积极探索方便快捷的审判方式,被确定为全省民商事裁判文书简化改革试点法院。全市法院坚持精准扶贫与法治建设一体推进,建设“法治村居”,设立留守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站,市法院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