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文 通讯员 赵舶帆
红灯笼、白兰杆、小青瓦、屋挑檐……8月20日,走在桑植县梭子丘720米长的白族风情老街上,一幢幢白族民居飞檐翘角,老街两旁商品琳琅满目,白族玉石坊、根雕坊、茶庄、酒坊、豆浆铺、特色餐馆一应俱全,设施舒适完备,环境宁静优美,空气新鲜怡人。
很难想象,这个美丽的梭子丘村,在三年前,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贫困村。
梭子丘村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源于市委组织部驻村帮扶队的好思路,帮扶单位结合实际,精准定位 "白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以不断地发掘梭子丘白族文化内涵,做大做强白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张张家界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旅游亮丽名片。
大手笔投入,让老村落“旧貌换新颜”
“以前的梭子丘村可没有什么吸引力,司机过路都不踩刹车。”回乡创业的村民、80后谷湘玉这样形容曾经的梭子丘,房子老旧,搭架的电线如同“蜘蛛网”,墙壁上是厚厚的灰尘。一下雨,灰尘夹杂着泥土,道路泥泞不堪,走路都得垫着脚。
如何让这个“司机过路都不踩刹车”的地方旧貌换新颜,驻村第一书记王委认为要强基础、集人气、兴产业。
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下,新建入户路1.2公里、产业路7.4公里,对13.8公里村主干道路进行窄路加宽,完成了1.2公里道路硬化,彻底改变了梭子丘村交通落后的面貌,“灰尘街”变身“白族风情老街”;分散新建90立方饮水池、4个小水窖,新安装5.5公里饮水主管和13.2公里饮水支管,让全村百姓都喝上了干净水;完成2个台区电网改造工程和街道杆线入地工程,让“蜘蛛网”入地。驻村帮扶工作队筹资300多万元将90多栋白族民居进行改造,统一风格,在墙壁上绘满松林、荷花、山水等白族人家的吉祥图画。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换上了新颜。“在梭子丘长大,如今变化太大。”在外地经商的刘业祥,对家乡曾经的落后面貌记忆犹新,“看到新面貌,为自己是村里人感到自豪。”
深入挖掘,让白族文化 “一脉相承”
在建设文化旅游小镇过程中,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梭子丘村白族文化底蕴、艺术基础深厚的实际,提出了“文化扶贫+精神扶贫、思想扶贫”的战略举措,以“白族”为主旋律,以打造“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为支撑,实施了多个文化扶贫项目,共同挖掘、传承保护白族文化。
76岁谷春凡是桑植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遗产项目白族仗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她说,我要把我们白族的歌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等条件成熟了,我就把家里建成白族民歌客栈,变成咱白族人的民歌集结地。
在挖掘白族历史文化的同时,驻村帮扶工作队又大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推出“梭子丘”系列文化活动,2017年7月1日庆祝建党96周年暨“马合口故事”演艺开场,举办“桑植民歌王”大赛、“爱在梭子丘”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推出由张家界本土知名作家石继丽作词作曲的歌曲《梭子丘有棵相思树》,还组建了以梭子丘白族文化市、县传承人和当地白族文艺爱好者为主体的“梭子丘白族文化艺术团”,打造了《马合口故事》大型白族演艺,建设了“白族文化书屋”、“白族文化广场”和“白族文化戏剧院”。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