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文 通讯员 赵舶帆
9月上旬,记者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永定区沅古坪镇三台山村,入眼,整洁、宽敞的村部广场上,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老年人正在随音乐欢快起舞,老人们脸上洋溢起的笑脸,正在诉说着精准脱贫的喜人景象。
三台山村是市规划局的驻村帮扶村。全村474户14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492人,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以来,市规划局对其精准发力,出真招、见真效。
精确把脉:绘一张扶贫蓝图
2017年,市规划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三台山村。
“只有把准脉搏,才能对症下药。”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张进成说,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齐,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了把准脉搏,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干部深入每一户农家走访调查,从收入到房子,从生活状况到身体状况,从出行到用电,从吃水到上学一一询问,一一建档立卡。驻村第一书记龚宏伟介绍,通过入户走访,三台山村474户人家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贫困原因、群众心声等都记在心里头。
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交通不方便…… 针对制约村级发展“病因”,市规划局开出“良方”,制定了《三合山村村庄规划(2017-2030)》。按照近、中、远“三步走”发展目标,近期重点落实 “五基”工程和“五个一批”脱贫要求,确保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中期大力发展黄桃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一村一品”;远期利用传统文化村落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蓝图绘就,目标明确。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将一件件“实事”变成“事实”。
效果立竿见影。争取行业部门投入300万元,对4.1公里村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现村主干道宽达到6米;争取行业部门投入500余万元,对五家旺、中岳界、谋吉坪11个小组通组道路进行硬化;自筹投入25万元,新修2座便民桥;自筹投入20万元,新修1座特色风雨桥;自筹和争取行业及社会投入400余万元,完成村部和养老院建设,完善了公共服务平台和乡村旅游接待场所;争取行业部门投入200多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7户,易地扶贫搬迁14户;争取邮政专项资金,实现了425户宽带网络全覆盖;投资2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新增和扩容加变压器共7台;争取行业部门投入200多万元,并通过以奖代投、村民自我管理与村集体统一管理相结合等办法完成全村水池水窖建设,成立供水协会,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建档立卡贫困户龚崇华的母亲杨福桃今年已经70岁,她说房子以前是破破烂烂,这次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她家房子进行了整修,她是喜上眉梢。
“既然来了就要拿出硬举措、带着真感情,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帮助他们斩断穷根的决心。”张进成告诉记者。
精心规划:建一座美丽乡村
“张二小溪并了村,三山两水连沅陵,俺们这是个好地方,中间有个聚宝盆……”风雨桥上,75岁老人李月森一曲民歌引得村民喝彩声不断。
三台山村位于我市南线旅游链上,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浓厚的地域人文资源,土家传统文化村落保存完好。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后,组织编制了《三台山村旅游乡村规划(2017—2030)》,提出要把三台山村打造成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成为全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同时,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项目策划方案,重点打造莲花寨地区,结合村部文化活动中心和养老院建设,将莲花寨打造成旅游集散接待中心与土家民俗文化特色村寨。
“全村现有135栋土家吊脚楼,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有100栋。目前,按照一户一万元的修缮标准,已经组织实施完成了54栋吊脚楼的修缮、改造以及穿衣戴帽。”龚宏伟告诉记者,三台山村现正在申报传统村落,如果申报成功,未来连续十年每年将有300万的财政补贴用于村里传统村落的保护,其重点是传统土家吊脚楼的民居的修缮、改造。同时,该村依托沅古坪老八区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整合村里文化名人、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演艺队伍,举办了“牛王闹春过大年”活动,迎来了国外20多名摄影专家参与,三台山的九子鞭舞、苏木绰文化进一步走向舞台、被国内外游客熟识。同时,积极申报“牛王闹村”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一支苏木绰文化表演团队,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精准帮扶:铺一条希望之路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在三台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全婵浓的猕猴桃基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也是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三台山村后,扶持的第一个产业项目,全婵浓以每亩200至4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贫困户50亩土地,驻村帮扶工作队负责技术指导,今年是首次挂果,预计收入有二十多万元,到基地务工的十多个贫困户也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驻村帮扶工作队承诺每亩给我一百块钱帮助,并且还提供技术指导。”全婵浓说。
拔穷根,靠产业。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后对产业项目、空间布局、发展方向作了详细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其次,因地制宜,确定了黄桃、猕猴桃、优质稻、黑山猪、花椒、养蜂酿酒、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项目。驻村帮扶工作队免费为老百姓提供种苗、技术管理,以及销售渠道。
为激发群众发展种养殖产业的积极性,驻村帮扶工作队实施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由市规划局负责出资,对种植黄豆、花椒、七星椒、猕猴桃等产业,每亩奖100元,对种植黄桃3亩以上,每亩奖500元;养牛达到10头以上每头奖5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猪达5头以上每头奖300元。目前该村已有养鸡500只以上的大户10户,养牛10头以上的大户2户,猕猴桃大户1户、面积50亩,养蜂10桶以上大户20多户,实施了一亩园经济,种植黄桃820亩。龚宏伟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生态种养殖,把土地利用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初步估计会比往年(人均)增收1500到3000左右的收入。
一张张蓝图,一件件实事,为一个沉闷和封闭了许久的村子点燃了激情,筑就了希望。三台山村的扶贫工作队员们,乘着国家脱贫攻坚的东风,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的路上,挥洒着自己的热情,用他们朴实的行动,带领着三台山人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