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8年10月14日

深耕实业 扶贫情深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旅游扶贫记

本报记者 鄢渊 通讯员 罗克文

在近日最新发布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年鉴中,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以“世界最高人行桥”入选,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力量。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就有11.8万人次境内外游客来到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体验“云端漫步”。

一座桥,盘活了一个景区,带富了一方百姓。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自玻璃桥2016年8月投入市场至2018年7月,累计接待游客680万人,其中境外游客占15%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上交税收3.1亿元;当地村民门票分红由原来的80元/亩增加到100元/亩。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缔造的旅游市场神话,奠定了它在张家界市旅游产业中的战略地位,点亮了张家界市“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东之星。

砥砺前行蓄势破局

10年前的绿水青山还并不是老百姓眼中的金山银山,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由张家界东线旅游公司开发的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也并不是一开放就火爆的景区,2006年投入运营以后,也经历了痛苦的低潮和不温不火的徘徊阶段。

张家界大峡谷古称烂船峡,因峡谷幽洞泉眼时有烂船板漂出而得名,秀美且颇有几分神秘色彩。那里绝壁高耸,飞瀑流泉,有山、水、洞、湖、峡谷、瀑布、溪流,有吴王坡古战场、南方红旗渠、剿匪遗址等人文景观,更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溶洞保护名录的溶洞瑰宝“悬丝洞”。投入运营数年,坐拥大量优质旅游资源,旅游接待量却差强人意。景区管理方意识到,必须要有更开放更进取的姿态,才能从困境中破局。

2010年12月28日,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始,打造一座世界独一无二玻璃桥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总长430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整个工程无钢筋混凝土桥墩,工程材料首选航空航天材料。这座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极为少见的桥一建就是4年,前后投资2.6亿元。

2016年8月,获得十项世界之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刚投入市场便迎来了游客的追捧,一时一票难求。“张家界玻璃桥为连接文化和自然提供了一个‘透明’的解决方案,凭借透明的材质展示了创新和想象力”“穿过这座桥令人激动,透过桥面向下看需要勇气,但同时也令人兴奋”——2018年6月12日,国际桥梁大会对获得阿瑟·海登奖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如此评价。

共享发展红利

玻璃桥的火爆,不仅让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迎来新生,也给当地群众带来旅游发展的红利。

玻璃桥投入运营两年来,景区共解决本市就业人员285人,其中周边村就业150多人,安排残疾人就业6人。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带动效应充分凸显,旅游服务链条延长,餐饮、住宿、零售等服务项目迅速在景区周边开展起来了。景区为村民既输血又造血,既增强能力又提升信心,村民由原来眼红企业发财设障阻工到主动融入企业发展,服务游客、服务旅游,揭开了村企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据统计,景区现有商铺100多个,周边和景区内建成营业客栈餐馆93家,直接间接带动近4000人从事旅游服务业。景区周边村通过旅游资源费、土地流转费和旅游商铺出租费分成,每年增收800多万元,2017年景区商铺拍卖收入1348万元,其中40%直接分红给大峡谷村、太华山村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近1600元,实现利益共享。这种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旅游扶贫,效率高,成本低,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此外,景区周边三官寺土家族乡、江垭镇、溪口镇、阳和土家族乡4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风情镇,在离景区不到8公里的罗潭村,重点发展高端酒店集群和乡村民俗游,与张家界大峡谷遥相呼应,成就了“公司+基地+农户”旅游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罗潭模式”。慈利县大力发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带动的“溢出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共享“金山银山”

倾力深耕实业,扶贫情怀深重。不仅仅是玻璃桥的带动,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开发十余年的历程,一直谱写着旅游助力乡村脱贫振兴的华美篇章。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陈志冬和总经理罗嗣清不仅艰辛耕耘着景区,也一直心系当地扶贫事业,考虑如何担负社会责任和履行企业义务。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周边地势崎岖,土地贫瘠,石多土少,村里没有开发旅游前,农业收成少,没有其他产业,穷的叮当响。旅游开发给周边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06年开发之初,景区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了44户145人。后来,景区又主动担负起帮扶景区周边大峡谷村(原双坪、株垭、双垭、吴王坡四村)和太华山村脱贫的任务。为了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景区还先后投资3650万元修建12公里通村通组公路,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饮水工程,解决了景区周边老百姓出行难和吃水难问题。2018年2月,景区分别向大峡谷村捐赠200万元、向太华山村捐赠30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景区和当地社会形成了同步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通过项目建设,公司征用景区所在地闲置土地100多亩,给村民补助800多万元,流转林地300多亩,再补助900多万元。村民每年除了山地流转分红数千元外,还有门票收入分红。同时,公司还让村民闲置的贫瘠山地成为旅游保护地、林地成了景观林,不仅公司获评湖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也增加了收入。2018年,大峡谷村、太华山村将整体脱贫,景区的发展让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同时得到释放,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十余年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倾力耕耘、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不惜花巨资打造特色项目,不仅成就了玻璃桥“云天渡”的美名,也成为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崭新力量,帮助当地群众实现着脱贫致富的“美丽”蝶变。

--> 2018-10-14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旅游扶贫记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5918.html 1 深耕实业 扶贫情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