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版)
“张家界现象”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她的国际化步伐和国际面孔越来越明显,她每年举办的土家民俗文化节、春节民族文化活动周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以及高端文化演艺节目等等,已经成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其他地方学习的标杆。
一个地方,偶然产生一些“现象”不足为奇,然而当或轰动全球或影响中国的“现象”持续不断且持续多年后,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张家界现象”的背后,既有旅游资源、历史、人才等原因影响,亦离不开“张家界市旅游工作委员会”、张家界市旅外委这些机构和部门的领导带动,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省和国家层面大力关心、支持的结果。
2010年12月,张家界成为全国首批四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对于这一事件,时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杜一力在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工作动员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说:张家界市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成立,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再从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每一步都极大地释放了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并逐步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是的,从张家界成立那天起,改革开放就始终贯穿在张家界旅游发展的主线当中。一部张家界史,其实就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和思想解放史。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张家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就: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张家界荷花机场升级为湖南省第二个国际机场;建成了常张高速、张花高速、张桑高速;黔张常高铁、张吉怀高铁、安慈高速加快建设,域内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张家界引进了30余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
在张家界城区,高铁站、大庸古城、仙人溪特色街区、天门山先导区等3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涵盖交通畅达、休闲度假、文化生态各领域,均按国际化高标准设计建设。
相关数据显示,30年前张家界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4.01亿元,2017年为542.4亿元,增长38倍;30年前张家界人均GDP为976元,2017年为35000元,增长35倍;30年前年旅游人次为54.7万人次,2017年为7335.8万人次,增长134倍;30年前旅游收入为2491万元,2017年为623.78亿元。
张家界发生的一切,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媒体的关注。张家界已从地处边远的小城市,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张”。这些成就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张家界人民的信心。但张家界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自加压力,与世界一流城市和一流景区对标。
2011年,市委市政府特意邀请中国旅游规划院做了一个课题,对张家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测评。结果显示,按照全球一流旅游景点1000分的标准,张家界得分643分。
此后,张家界开始落子布局。通过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中山大学合作,设立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张家界观测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美国圣达菲市、安道尔卡尼略市、芬兰科卧拉市等国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张家界机场新开辟国际航点,邀请外国人来华签证通知权获国家外交部授权。
2017年1月3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7年3月28日,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在“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意见》,提出加快全域旅游建设“11567”总体思路。即以建设一个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为总目标,实施一个“对标提质、旅游强市”的战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市场体系等5大体系,以全空间布局、全链条完善等6条路径,在旅游产品供给、国际精品城市建设等7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张家界的决策者们提出,坚持用战略思维、高点定位、国际化视野、世界级标准、开放心态,规划大项目,紧盯大品牌,引进大资本,做活精品文章,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五城一体”的国际旅游精品城市。
2017年4月21日,张家界启动“六城同创”活动,即在未来4年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张家界,让张家界成为中国辽阔大地上一流的风景区。那么,随着新时代号角的吹响,张家界正开始新一轮奋进,这一次,她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成就世界旅游的东方传奇!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