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8年10月13日

“四心”工程谱华章

——武陵源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熊宗喜 摄

“汉语桥”外国大学生代表在武陵源体验土家文化。

魅力湘西18年时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 邓道理 摄

本报通讯员

武陵源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紧扣中心,着眼大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汇聚起新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

迈向新时代再创新辉煌。该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两个建成”为目标,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事业迈向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和基本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舆论支持、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聚焦中心环节,筑牢思想强信心

抓好“大学习”。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全区各级党委(党组)紧紧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心制定学习计划,实行中心组学习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区委区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凝心聚力 开放奋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相结合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模式,着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实效,真正学出信仰、学出立场、学出自信、学出能力。该区先后分2批委派处级、科级实职干部前往浙江大学学习,组织全区2000多名党员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闭卷考试。

实现“大普及”。该区始终立足研究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实际问题,适时邀请专家、学者来该区组织举办较高层次的理论报告会。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市民学校、党代表工作室、义务咨询台、服务群众“三三制”和服务游客“三必须”等阵地和工作平台,用身边事说好生活中的理,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让基层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运用“互联网+理论”手段开展学习宣传,推动“理上网来”,让党的创新理论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真正融入到日常中,深入浅出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形成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的生动局面。

推动“大践行”。对在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涌现出的鲜活经验进行挖掘总结、宣传推广,激发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符合该区实际的发展思路,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016年,武陵源区被评为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传播武陵源声音,舆论引导聚民心

突出主题宣传。该区精心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传,组织全国主流媒体就省级文明城区创建、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进行有力度、有深度的主题宣传,配合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激发全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做实旅游宣传。加强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和红网、新湖南等大台大报大网的主动对接与深度合作,围绕高考生暑期免票、全新推出空中田园、门票价格下调等热点巧设话题,借力营销。加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启动新湖南武陵源频道,《汉语桥》《我家那小子》等人气栏目户外摄制选点武陵源,中央电视台《秋收画卷》现场直播武陵源空中田园丰收盛景。成功举办无人机航拍大赛、“溪布腔调”系列民俗活动、黄龙音乐季等大型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每年接待国家重点外宣影视VR项目《本色中国》摄制组、“一带一路”境外主流媒体聚焦“锦绣潇湘”大型主题采访团等媒体记者近50批次赴该区拍摄制作节目、深度采访报道。

强化阵地管理。充分履行“党管媒体”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建强管理队伍,强化管理举措。全面加强业务培训,每年定期举办“三员”专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和整体素质;不断加强正面引导,规范完善《武陵源新闻宣传贡献奖管理办法》,每年投入近50万元对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和文艺工作者进行奖励,不断提升新闻文艺宣传工作水平;努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整治行动,做实“清源、净网、护苗、秋风、固边”等专项行动,着力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凝聚前行力量,文明风尚暖人心

深入实施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进”活动(进学校、进景区、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通过植入绘画、建筑小品等元素,初步建成了城区高云公园、画卷路社区、杨家坪村三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采取巡回报告、事迹展播、“身边人讲身边事”等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引导干部群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全面实施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市民学校、道德讲堂等平台作用,提高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建立区级志愿者服务管理组织,探索“时间银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以省级文明城区创建为统领,深入推进“六城同创”,大力开展“文明交通行动”“文明旅游行动”“文明劝导”等活动,设立文明行为点赞台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坚持创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全力争创“省级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大力实施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程。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抓好乡风、民风、家风、校风、行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小区” “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十大最美”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努力让文明之花开遍武陵源。积极开展“促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持续推进诚信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诚信武陵源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拓展评定范围,推动诚信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扩大诚信宣传,树立武陵源旅游诚信品牌。目前全区共评定诚信企业26家,在全区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

■持续探索创新,文化发展筑同心

文化设施日渐完善。“山上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2010年,区委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决定》,提出要建设本土民族文化的展示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文化事业繁荣的先行区,文化强区的思路更加明确。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10亿多元提质升级了区图书馆、区文化馆、魅力湘西文化广场、黄龙洞生态文化广场、溪布老街等一批文化场馆,正在大力建设张家界千古情、桃花溪谷等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该区在文化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合、传承与创新,先后诞生中国首台原生态民俗文化演艺《张家界·魅力湘西》、中国首台3D视觉民俗文化节目《烟雨张家界》、非遗文化大戏《梦幻张家界》,基本形成了“白天看峰林,晚上赏大戏”的旅游模式。与此同时,该区还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形成五号山谷、回家的孩子、水木潇湘等一大批高端乡村民宿,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先后接待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有力带动了该区全域旅游发展。

文化扶贫成效显著。将文化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先后形成乖幺妹土家织锦、烙铁画、向王银号等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产品。“乖幺妹”土家织锦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之一,在5个生产基地,以“农户+基地+公司”的生产模式,解决当地300余人就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帮助14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多元,助力武陵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整区脱贫。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近年来,该区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创意文化活动,轰动了全国,影响了全球。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黄石寨丛林速降赛、武陵源自行车峰林穿越骑行、中韩高尔夫极限19洞名人挑战赛、张家界民宿旅游文化节和农耕文化节、世界职业围棋赛、航拍武陵源摄影大赛、奥运冠军圆梦武陵源、黄龙音乐季……近年来,这些文化活动好戏连台、高潮迭起,添彩了武陵源神奇山水,丰富了武陵源文化内涵,打造了一张张靓丽的武陵源文化旅游名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肩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凝聚全区力量,传播时代强音,奋力推进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功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和基本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 2018-10-13 ——武陵源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6477.html 1 “四心”工程谱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