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付勇
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3亿元,同比增长14.9%,投资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桑龙高速、张官高速、张石铁路、慈利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朱星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市不断解放思想,全力争项筹资,服务项目建设。
“就我市而言,投资主导型经济短期内不会改变,实现‘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关键需抓牢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朱星春介绍到,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抓项目建设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面临做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拓宽资金来源三大压力,同时,也具备“三有”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即有国家战略可以支撑、有宏观政策可以依托、有发展潜力可以挖掘,这就需要科学研判形势,积极应对和化解不利因素,主动把握和放大有利机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创新举措,推动全市投资工作迈入新台阶,朱星春认为,要努力做好六大方面工作,即:努力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创新思维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拓宽筹融资渠道。科学策划包装项目,加强对上汇报衔接,全力争取上级投资。加强政银企战略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投放。主动借力资本市场,探索做好表外融资工作。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科学推行PPP、EPC模式,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加速签约项目投资落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逐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强化重点工程定期精准调度,重点关注“5个100”项目和未开工重点工程,及时妥善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开工项目加快施工进度,未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着力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注重方式方法,边咨询、边规划,边建设、边争取,用实干加巧干争取上级支持。突出节点难点,提前预判、早作谋划,不回避问题,敢于啃硬骨头。强化协调配合,履行牵头职责,配合相关部门做实做细,努力把规划项目变为前期项目、变成开工项目,切实增强投资后劲;优化项目建设服务环境,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有序推进投资项目集中联合审批,规范中介服务,不让项目等手续,让“信息多跑路、客商少跑腿”,提升行政效能。坚持“项目未动、环境先行”,排查化解影响项目建设的干扰因素,提前将各项基础工作做到位,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优越的环境;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配合开展一线调度、单项调度、高频调度和严细调度,力促新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续建项目按期完工扫尾,竣工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配合督查室、双联办、重点办开展项目建设和投资跟踪督查。按照投资和重点工程考核奖励方案、“5个100”实施方案开展考核评估,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营造项目建设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发动,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和市民代表专题视察,在全市形成“人人谋划项目、人人关心项目、人人服务项目、人人参与项目”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