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黎运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40年来,慈利县高举教育改革大旗,以大手笔的经费投入、扎实的教育基础、严谨的师德学风,奋力书写了让群众满意、让人人出彩的答卷。
40年来,慈利县始终把教育作为脱贫攻坚、富民强县的奠基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优先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出台教育优先发展政策,先后制订并印发了《慈利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慈利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慈利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2015-2020)》等系列文件,为全县教育绘制了宏伟蓝图。
40年来,全县教育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县校园总面积236.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3.5万平方米;建有图书室60间、阅览室58间,藏书240万余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已成为常态,投资近3100万元建立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投入3700万元建设了“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项目,筹资1460万元建设了初中学校云平台机房及智慧校园云平台;完成了138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安装。
40年来,全县教育布局不断调整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县情变化,历经多次优化,慈利现有4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33所初中学校、37所完全小学、163个村小及教学点。为确保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相适应,2016年开始该县投资4.1亿元,按照“五有”标准全面提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面貌。与此同时,该县大手笔破解“大班额”难题,并狠抓职业教育发展建设。
40年来,全县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出台《慈利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方案》,完善质量评价导向机制;实施片区联合教研,开展“订单式”蹲校教研指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名师带头效应,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质空间课堂”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培养省市县级名师460人,职专的“导游业务”“汽车电子电工”被评为省级职业中学“名师空间课堂”。为让高中学校静心办学,慈利县投入2.2亿元完成了全县7所完职中的化债工作,在全省率先解除了高中学校的经济包袱。最近六年,全县清华、北大录取12人,飞行员录取15人,本一录取2842人;省学考和义务教育相关指标居全市领先地位。
慈利交通:打通大动脉
通讯员 舒志辉
交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发展大局,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近年来,慈利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乡交通体系持续完善,交通血脉愈发畅通,呈现出“项目多、投资大、建设快,路网结构不断优化”的新局面。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通行网络基本建成。截至目前,慈利县通车总里程达4221公里,其中国道263公里、省道426公里、县道390公里、乡道1004公里、村道2138公里。100%的乡镇和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全县逐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以常张高速为依托、省道干线为骨架,连接农村,辐射全县,沟通省内外的交通网络。
全县建成二级客运站3个、三级客运站2个、农村五级客运站22个、农村招呼站552个。有道路运输客运企业7家,营运车辆530台,涉及线路176条,全县农村班线通村率达98.12%。有城市公交企业2家,营运线路11条,营运车辆108台。有出租车公司3家,营运车辆260台。有内河航道197公里,客运码头42道,其中视频监控码头17道,客渡船101艘。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平安出行。
建设项目迅速推进,县域交通大为改观。安慈高速正在抓紧征拆,阳溪公路、阳龙公路、慈茶公路、清江公路、零龙公路、阳和车站、锦程物流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完成,永安大桥、岩泊渡澧水大桥、东洋渡大桥、溇水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基本打通了阻碍溇澧两岸交通发展的瓶颈。通畅通达工程全面完成,改善了场镇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新农村形象。
项目储备蓄势待发,发展后劲持续有力。G353慈利至张家界市中心城区公路工程(慈利段)目前已取得省发改委立项及市交通运输局设计批复,项目的环评已通过专家评审,大鲵保护区政策性瓶颈已取得实质性的突破。8月31日已挂网招标,确保今年动工建设。宜张高速、宜张高铁、G353慈利万福至甄山公路工程、G241慈利通津铺至石门泉坡公路工程、G5513宜冲桥互通项目、S307慈利岩泊渡至朝阳公路建设工程、宜冲桥高速互通至清水洞旅游干线公路、慈利县黄花溪至三王村公路工程、慈利市场河大桥改线工程(胜利大桥)、慈利县重要县乡道大修改造工程等前期工作按计划迅速推进。
慈利人社:交满意答卷
通讯员 邓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门,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促就业、强保障、惠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40年来,慈利县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完善。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自2003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年均达100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年均就业培训5000人、创业培训800人,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500万元;年均举办招聘会15场,提供岗位1.5万个,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人。目前,全县有外出务工人员18万余人,年创劳务收入35亿元。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有效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住院费用“一站式”窗口结算;多次降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减轻用人单位和参保个人缴费压力。目前全县共发放社保卡52万张,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保基金征缴额稳步增长,基金总量持续扩大,2017年全县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6亿多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2亿多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四连增”,月人均养老金增加至2296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03元,失业保险待遇提高到1216元。
人事管理规范有序。将人事制度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凡进必考”的公开招录制度,多年来各项考试招录工作公平公正,无一起违规事件发生。严格落实工资福利待遇政策,清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发放,有效缩小部门之间待遇差距,国家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基本达到均衡。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落实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全县各类企业共签订集体合同5000余份,覆盖职工90000余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95%;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17年为农民工群体追讨工资800万元;强化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年均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00多户,查处投诉举报案件150余起;年均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20件,结案率达100%,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