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山峦叠嶂,奇峰林立,石瀑高悬,林海茫茫,素有“仙境张家界、魅力永定区”之称。也是这里,位于湘鄂川渝黔五省市边区,农业人口占比逾七成,贫困人口占比逾两成,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区。2014年,永定区识别认定贫困村100个(合并村后为8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42户、59300人。
自1986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推进阶段到1994年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再到2000年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为目标的扶贫开发阶段,最后到2014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新阶段。三十多年来,一代代扶贫人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用汗水泪水、笑声歌声生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永定扶贫故事。
旅游带动握指成拳 地标产品百花齐放
天门山是全区海拔最高的山,风景旖旎,威武峥嵘。但在2000年以前,上天门山只有一条石板路,当时,虽为市中心城区的永定区,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旅游景点和一家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再造一个武陵源。”时任区委书记邓立佳将目光瞄准这块宝地,提出永定区必须要走“旅游富区强区”的路子。2002年,天门山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近6亿元资金打造世界一流景区的鸿篇巨制首页掀起。2006年3月,俄罗斯空军特技飞行表演在天门山上演。2011年,正式获得5A级景区资格。2017年,天门山全年接待游客388万人,旅游收入达到7.99亿元,吸纳267名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张家界天门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捐赠500万元作为全区扶贫开发基金。
随着天门山模式的成功,永定区的旅游强区之路更加坚定。振兴西线旅游,投资3亿元建设教罗温旅游公路,打造素有“小九寨沟”美誉的茅岩河,带动30个贫困村、8607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发南线旅游,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分贷统还模式融资1亿元,推进七星山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惠及贫困户2000户。推进东线旅游,投入3400万元实施马头溪村、石堰坪村、三台山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联合湖南电视台举办“新春走基层·直播苏木绰”,借势营销,全力铸造“苏木绰”品牌。
2017年8月15日,在永定区委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速推进全域旅游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全国旅游扶贫“永定样本”,实现旅游扶贫与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整合、全链条融合。
2015年,罗塔坪乡被确定为扶贫重点产业茅岩莓的建设基地,采取“四跟四走”模式,引导群众种植茅岩莓,由龙头企业茅岩莓公司底价收购,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该乡60%的贫困人口参与了茅岩莓种植,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首届莓茶高峰论坛在该乡长寿村举办,吸引了60多家媒体关注。
这只是全区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18年8月,全区培育发展莓茶3.91万亩、商品蔬菜11.5万亩、特色小水果6.08万亩、中药材1万亩、大鲵55万尾,带动1.3万户贫困户参与“一亩园”经济项目。
多条渠道汇溪成河 一个龙头精准滴灌
罗婷是教字垭镇兴隆村人,现就读于湖南文理学院。母亲患子宫癌,父亲患腰椎病,姐姐长期患甲状腺疾病,为了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过重的负担,一度让罗婷选择放弃读书。
驻村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在穷尽政策后,联系到区中小企业商会,希望通过社会力量帮助其家庭渡过难关。商会会长龚华得知后,立马召开商会党支部会议,号召会员慷慨解囊。“你不要哭,也不用愁,我们负责你的学费和生活费,你安心读书。”罗婷激动不已。同时,随着“一站式”阳光医疗服务平台建立,其父母的医疗费用大幅降低。
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这是脱贫攻坚的底线目标,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全区建立了从学前教育直至就业的全程帮扶措施,实现1.2万名贫困学生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辍学。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大病患者救治率达89.44%、慢性病签约率达100%,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实际自付报销比例达90.85%。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36户、农村危房改造10525户、阳光房227户,让贫困群众搬进新房。将无法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的942户1918名贫困人口纳入社会保障兜底对象,累计发放各类低保、救助资金1.35亿元。
李贵浓今年55岁,老伴去世早,自己就靠当防疫员的一点微薄工资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后来,大女儿考上研究生,儿子出车祸并患心积水病,自己也患白血病。在2015年,李贵浓一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邓虎介绍说:“孩子读大学,我们申请阳光助学,家里的危房我们申请危房改造指标,儿子我们帮助找工作。同时,还鼓励她发展养殖。”在帮扶干部和政策项目的支持下,李贵浓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如今,李贵浓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自己是党员,就要带头脱贫致富,等靠要是富不起来的,今年我会摘掉自己的贫困帽。”
“走访一天、畅谈一夜、同吃一餐饭、同干一天活。”区委书记祝云武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沉下心来、扑下身来,真正与贫困群众交朋友,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筑牢根本厚积薄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天门山镇黄庄村由原黄庄、姚家界两个特困村合并而成,距市区28公里,全村1135人,其中322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走在村里唯一一条简易公路上,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什么东西拿出去变卖,都是靠肩挑背负。”自2015年市委统战部工作队入驻该村后,完成了14公里的村道拓宽、新修、平整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96盏。到2018年底,可完成8.1公里的通组道路硬化,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引导该村致富能手创建生态产业园,发展大鲵养殖,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五年来,全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34亿元、融资6.5亿元,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贫困地区延伸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加快形成“6321”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推进邢大公路、王张公路等区内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窄路加宽”488.469公里、贫困村村级公路建设项目745.369公里,新增建制村客运班线42条。基本实现60分钟城乡、30分钟乡村、20分钟村域交通网,农户家距离村组道路1公里以内。
打通农田水利、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末级渠系,整修渠道15.56公里、山塘55口、溪坝18座、河堤2.19公里。逐步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127个,受益贫困人口4.2万人。
大幅提升电力通讯承载能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68个。新建4G基站71个,实现4G有效覆盖行政村率达到100%。新建扩容光网宽带100个村,实现98%行政村居民家庭具备光纤到户接入能力。
一个个鲜活的数据,是几代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2014年至2017年,全区脱贫贫困人口10791户37524人,出列贫困村34个。“2018年,我们要脱贫贫困人口18987人,出列贫困村52个,实现全区整体摘帽”。区委副书记、区长朱法栋在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说道,“要兑现区委区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
永定扶贫模式:六责一体
构建“区级主责、乡村主抓、部门主管、干部主帮、社会主扶、群众主干”责任体系,推动形成三级书记责任上肩、行业部门齐抓共管、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的格局。
区级主责方面。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提出了区级领导“131”责任制,即一名区级领导负责其分管行业部门、联系乡镇、联系村居的脱贫攻坚工作,推行“一线工作法”。
乡村主抓方面。实行了扶贫工作“一岗双责”,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分管负责人,班子成员负责分管站所的行业扶贫工作。
部门主管方面。成立了16个重点工作分指挥部,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分指挥部指挥长,坚持一月一调度。
干部主帮方面。实现了领导联村、工作队派驻、干部帮扶“三个全覆盖”,由联系乡镇(街道)处级干部担任本辖区非贫困村的联村领导,选派380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38支工作队驻村帮扶86个贫困村和152个非贫困村。
社会主扶方面。将97家“万企帮万村”企业列入驻村帮扶工作配合单位,结对帮扶88个村、504户贫困户。用好“中国社会扶贫网”,实现精准对接。
群众主干方面。举办了“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和“精准脱贫”巡回演出,设置了贫困户“红黑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