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甲长 通讯员 龚艳
9月5日,天气晴好,张清大桥施工现场一片忙碌。
这处大桥,是张家界市区通往武陵源核心景区的门户。站在桥上眺望,宽敞的张清公路正紧张有序地施工,而不远处白马泉高架桥连接线及滨河路已全线拉通,来来往往的车辆正欢快地在整洁如新的公路上奔驰,四周鲜花盛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风光!
鲜为人知的是,记者眼中所看到的这一幕,曾经是一片遗留问题多、被称为拆迁“癌症”的棚户区。从一个被人视为“肿瘤”的拆迁项目,到顺利拆除推动城市蝶变,这个名为“大庸桥五只角”的项目到底经历了什么?
“烂尾”15年项目再启动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2002年,因当时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五只角拆迁项目启动。但因为安置点、资金、手续等问题,15年间项目前后三次启动又三次停止,导致无法完成计划。
2016年,随着张家界加快推进 “三化三改”“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建设,一批久攻未克的征地拆迁难题被重新列入了改造计划。如何攻克五只角这个拆迁项目,让群众为城市公共建设让路,成为摆在市区两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白马泉高架桥连接线项目建设协调指挥部成立后,作为业主单位的经投集团迅速派出集团工会主席赵辉调度项目,并成立了由棚改公司总经理李力挂帅的项目组,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和办事处、居委会沟通、衔接,争取他们的支持。
此时,摆在项目组面前的情况十分复杂:因为种种原因,此时还有38户未签协议房屋待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严重,拆迁户的抵触情绪强烈。一些征收户甚至放言:“你们要拆我的房子,我就带一瓶农药在你们项目组喝下!”
冷水从征收户楼上泼下
要顺利推进拆迁项目,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安抚好征收户情绪。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征收户资料,工作人员采取“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工作模式,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不断上门拜访、勘测、丈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尽管工作人员做好了思想准备,给居民做政策解释,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促膝长谈,大部分拆迁居民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除,但意想不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一位姓龚的征收户,听说工作人员前来丈量房屋面积,不仅不让进屋,还将一盆水从二楼泼下。
一户李姓居民,妻儿没有工作,女儿还在上学,听了邻居的谣传后,竟然掏出一把刀来阻止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下转4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