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馨月
(1)
清晨时分醒来,是一种异常舒畅而充满哲学意义的过程。
那种感觉通常是在黑暗中,空旷的,寂静的,茫茫无着落般的走着,好似忘了自己,丢弃了所有的记忆。然后天旋地转般的落下,落下,记忆在这时从露着微光的天边缓缓地飘过来。所有的一切,尘世的纷纷,嬉笑怒骂,昨天为解决某件伤脑筋的事儿而尚存的疲乏……像是被某些人经过一个晚上精细地裁剪了一般,定格收录在脑中的某个角落:那是我过去的一天。
再然后,便有了感觉和意识。像是被某个东西猛地拉回到了现实。我便清晰地认识到了现在的一切。
于是,我醒了。
但不过是意识的蠢蠢欲动罢了,四肢还是不能适应那种一晚上将重力放在床上而如今却需要醒来的感受,死命不听大脑使唤像一团刚发酵好的面团,耷耷地搭在床上,就是沉重得抬不起来。
脑袋却在一天中最为清楚。一醒了,杂念便纷纷涌入脑中,各种各样繁忙的琐事和一天繁重的任务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我很是享受这样的过程,因为在四肢不听使唤的时候,我便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一些平时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
比如有一天,我开始思考:
生活的意义。
这真是一个深远的话题,在这时,在似醒未醒之时,却又异常清晰。
做你想做,爱你所爱,想你所想,也要努力为之奋斗,才不会辜负生活。
其实古今多少哲人的思考,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于渺小的孤独之叹,到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再到林清玄对生命亦真亦幻的感叹,自以为只是八个大字:
“活在当下,不负初心。”
可能所谓弥勒旷达,不也是活在当下,不违背佛家圣心吗?
满足就好,我想。
完全地醒了,心中一片明了。
拖着书包,又上学去了。披着满天的晨曦。
(2)
还有一种醒,却是让我极不乐意的。其实我极少失眠,只是偶尔莫名兴奋,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坐起,让这万籁俱静的黑夜陪伴着我,一起夜读。
这天,我失眠了。一直醒着。
顺其自然吧。
于是坐起。
夜很寂静,而人最容易在寂静的时候感到自己的渺小。
屈膝,看着对面仍亮着的孤灯——可能是某个勤奋的学生吧?我想。
无聊至极,拿起一本道德经——它每次都能让我安静下来。
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醒了,强打着精神看着老子在几千年前夜夜参悟的精华: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坐,湛兮似成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每次读书,尤其是夜晚,都会有一种和作者心灵相通的感觉。这种感觉,跨越了千年,却是那么的鲜活。若非自己真切感受,是他人所不能通过言语甚至文字让你知晓的。
水,柔也,亦柔亦能克刚,厚德以载物,这不正是做人的道理吗?会想着今天那令我失眠的小事,我的心里咯噔一声:醒了。
我在黑暗中掖好被子,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3)
最后一种醒,便是在醒中的醒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千篇一律的课程任务让我厌烦,可又不敌众人对我的期待,便越来越习惯自我封闭,没了对生活的体验,也逐渐失了我一向引以为傲的好奇心。再到了后面,连学习的动力也没了,耳边仍是大家的夸奖声,却莫名的感到心虚。
我习惯逃避。
可是这一次,却连逃避的力气也没有了。
任务越积越多,越积越多,我的心里,却想着:算了吧,算了吧。
我本是从不允许自己放纵自己的一个人,可是我却在一路的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了。
一次一次排名的落差:从第一名,到第二,再到第七,最后是第十八。
没关系,没关系。
又是一天,作业摆在桌上,我的膝上摆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长时间的窃读让我的耳朵和山猫一样灵敏,门外的脚步声一响,抽屉,便是我最好的掩护。
这天,我仍如饥似渴地读着,直到那一句话印入眼帘:
“你真的竭尽全力了吗?”
我真的竭尽全力了吗?
没有。
内心沉睡已久的东西像是醒来了,我也醒来了,在醒时醒来,一时的累,在人生中,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值一提,而积累的,却对你,终生受益。
揉揉酸胀的双眼,心里有些东西,开始醒来,让我,更加坚定地行进着,不再犹豫。
灵犀一点:
在朋友圈读到这篇文章时,没人相信这是初中生写的。姜公评论道:“太厉害了——内心,笔头,都厉害。”小作者将对人生对现实的思考置于由醒而渐生悟的过程中,三个片断,显示了思维的跳跃和思考深度的渐进,信手拈来的引用使得本文具有了哲学色彩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可见,作者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严肃思考的习惯。刚读时,你会以为是哪位哲学大师在启迪众生,待读到“一次一次排名的落差……”时,你又会哑然失笑,这种举轻若重的写法,倒也符合一个孩子的特点:想深入探索,却终究摆脱不了孩子式的生活范围。不过也正是这点,体现出作者写作的功力和灵气。